书籍 单读·十周年特辑(套装共2册)的封面

单读·十周年特辑(套装共2册)

吴琦

出版时间

2019-12-01

ISBN

9787521709988

评分

★★★★★
书籍介绍
《单读·十周年特辑》首次推出上下两册,《时间的移民》与《在世界的门外》。 上册聚焦“时代性”,将目光从难以名状的此时此刻移开,转向人类社会在不同年代里的文化状况,试图追问:互联网与新技术是如何影响社会心理,大众文化如何慢慢吞噬社会,都市与乡村的关系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下册退后一步,聚焦“空间性”,勾画纽约、柏林、开罗、威尼斯等城市的文化图景,通过文学和历史的方式重游布罗茨基、本雅明、阿斯旺尼等人生活与工作过的地方,在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泛滥的今天,重新成为世界的陌生人,也重新发现自我。 《单读》是单向空间的品牌出版物。它团结着新一代作者和读者,内容以小说、诗歌、文化评论、思想随笔、非虚构报道和艺术作品为主,推崇沉静、深入、优雅的阅读,尊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 2019年是《单读》书系创办的第十年,《单读·十周年特辑》是过去时光的答卷,也是未来岁月的开篇。这套纪念版《单读》,汇聚了十年来重要作者的原创文章,以及国内外的新人新作,它集中展示了这十年来我们的文学痛点和问题意识,代表着新一代中国作家看待世界以及中国本土社会的历程。 如果你是《单读》的老读者,这套书是最好的纪念,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单读》,那么这套书也是最好的开始。 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作家,擅长IT领域的评论。新著有《巨大的转变》(The Big Switch),预言“云计算”是企业计算领域不可避免的未来。 张钊维,身兼评论作家与纪录片工作者二职,现担任CNEX基金会制作总监,长驻北京。曾出版《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穿梭米兰昆》,译作有《庞克的哲学》。2007年参与创办CNEX基金会,致力于推动华人纪录片的创作与交流。 梁鸿,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非虚构文学著作《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新启蒙话语建构》《外省笔记》《“灵光”的消逝》等,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文学著作《神圣家族》。曾获“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2010年度 人民文学奖”“第七届文津图书奖”“2013年度中国好书”等多个奖项。 谢丁,专注于非虚构报道工作。出版有《困死局外》。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东方历史评论》主编,谈话节目《十三邀》主持人。著作包括《青年变革者》《祖国的陌生人》《一个游荡者的世界》等,其中部分作品被翻译成韩文、英文与法文。 马秋莎,1982年出生于北京,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综合艺术专业艺术,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曾被提名“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2019)、“皮埃尔•于贝尔奖”(2014)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2013、2017)。 姜晓明,1974年生于哈尔滨,杂志摄影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张知依,文化新闻记者,就职于《北京青年报》。 范晔,大学教师,译者,马尔克斯授权中文正式版《百年孤独》的译者。 李静,文学评论家,剧作家。以评论王小波、莫言、木心等作家获得2011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以剧本《大先生》获老舍文学奖优秀戏剧剧本奖。著有话剧《大先生》《秦国喜剧》,批评随笔集《捕风记》《必须冒犯观众》等。 陈儒鹏,爱丁堡大学文学与现代性专业研究生,对伍尔夫和她的一切满心欢喜。前《单读》实习生,如今是个小评论员。 亚历山大•杰尼斯(Alexander Genis),生于1953年,俄裔美国作家,广播员与文化评论家,已经撰写了十几本俄罗斯非虚构畅销作品。杰尼斯现居纽约。 胡晴舫,作家,延续着西方作家如波德莱尔、本雅明,以及卡尔维诺的系列城市观察。现居台湾。 赋格,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硕士,写作涉及旅行、书籍、音乐、电影、艺术、城市等。著有《上海不插电》《无酒精旅行》。 刘婧,单读编辑。主业编辑,副业写作。 郭国柱,1982年生于中国福建永春,2005年毕业于南昌航空大学机械系,现在生活工作于厦门。自2002年起,他便开始围绕“空间”和社会关系展开叙事,作品先后参与2009平遥国际摄影节、2010中国-荷兰当代综合艺术展、第二和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2015中国美术学院摄影“新学院活动”等。 蒯乐昊,1979 年出生,媒体人,业余画画自娱,现居南京。 许莹玲(Julie Koh),出生于悉尼,父母是马来西亚华裔。毕业于悉尼大学政治与法律专业,毕业几年后专职写作。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资本失格》(Capital Misfits)与《轻小奇妙事》(Portable Curiosities)。2017年,许莹玲入选《悉尼先驱晨报》澳大利亚优秀青年小说家,2018年受邀担任斯特拉奖评委。许莹玲同时也是新加坡独立书店BooksActually年度文学选集《BooksActually的黄金标准》的编辑、讽刺歌剧《主厨争夺战》(Chop Chef)的剧本作者,以及实验文学团体袋鼠乌力波(Kanganoulipo)的创始人之一。 晓宇,牛津政治学博士。 凌越,原名凌胜强,安徽铜陵人,现在广东警官学院任教。诗人,评论家,译者。著有诗集《尘世之歌》,评论集《寂寞者的观察》,和梁嘉莹合译《匙河集》《兰斯顿•休斯诗选》等。 李炜,美籍华裔作家。著名台湾作家曹又方之子。撰写了大量横跨文学、哲学、音乐、艺术领域的文章,2017年出版《孤独之间——一部另类艺术史》,书中梳理了三千年的西方绘画史。 云也退,生于上海,自由作家、书评人、译者,开文化专栏,写相声剧本,出过多个思想传记类译作(《加缪和萨特》《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开端》等),2017年出版了首部原创作品《自由与爱之地》。 郑羽双,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对于人类社会有着异常强烈的好奇心,偶尔一本正经,惯常插科打诨。 曾庆睿,1996年出生于北京,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英语系,辅修汉语言文学,香港中文大学英语文学硕士。
目录
时间的移民
许知远: 我希望《单读》可以活一百年
在路口伤心
话题
访谈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早课:跨年前读完《单读·十周年》特辑,去现场听吴琦和许知远讲,改变了阅读视角,把单读放在了一个比较语境中,以及问答采访的假想代入(换我回答如何),因为要更宽阔吗,和牟宗三所处时代的时风、学风、文化理想比较阅读,当时也是在宗教堕落、民主政治运用和科学之首出庶物的背景下,真实人品,真实道德都不讲,时代精神非人格化,单读要谈的困境不是新的,只是看困境的人如果放到先贤的视野,我们面对的还是那个,从量的(大数据的市场、审美)、规模化的(超大企业逐利),非人格化(纯科学理智和技术单一论)的窒息中恢复人格、品位和道德。否则我们就还是时代喧哗里抒抒情。
本来是打算不再续订了的。看完十周年特辑觉得必须续订了,还好续订了一直在群里,看到了单向空间一直关注疫情,陷入经营危机,开始做起了直播……单向空间也算是陪我度过了这个冬天。疫情之下,生存危急,我自己也在经历了人生目前为止最密集的一系列“打脸”之后,突然发现跟看书看电影相比,还是亲自去生活教学效果更显著,大概跟学而不思,思而不学一个意思,很有意思。
太喜欢西川那篇了!
水准一直保持,能做十年很ok。
曾经迷过许知远,四处抓他的文字来读,欣赏他的固执和渴望,对四周的质疑和无休止的自我审视,豪言要在奋力地活着,在不停吸收和汲取的路上累死。和我郁郁不得志的状态契合。后来追他太紧,也看到他的摇摆,或者是成长,他容下了世俗,也放弃了自己做主编(确实不合适),单向街也从桀骜小众走向了成熟多元。这么多年许知远有自己的蜕变,读这本之前专门去看了十三邀,偶尔流露的一两句,窥探到他内心没怎么变化,只是不愿意再多说了。十周年纪念版的上册里的“话题”和“访谈”都是心头好,篇篇精品,诗歌摄影随笔栏目通通无感,小说“冬喜”很扎实。而下册的内容整体上都不是我的菜。这几年mook质量下滑的厉害,读库、知日、正午、单读都在萎靡,有机会可以再找来看吧。
wow本期好厚
为《时间的移民》增加一星,没有想象中的惊喜,《时间的移民》好于《在世界的门外》。印象比较深的几篇,《躺椅上的精神分析师——拉康派在中国》介绍了精神分析这个极大的领域,《与衰落并存》喜欢许知远的行文风格,为此还去看了文中提及的《Death on Nile》,《黑水潭》是之前看《时间的仆人》就读过的,蒯乐昊的文字很有趣,《C代表Cockroach》很有意思,让我想到了《变形记》。实在不太能欣赏诗歌部分以及评论的部分篇章。
喜欢凌越的诗,狄金森诗的评论
学校图书馆偶然看见的下半册,《在世界的门外》。内容多是关于外国的一些城市,故事文学之类,不怎么了解。 对几位作者写的前言印象比较深刻,作为睡前读物还算不错。
第一次接触单读系列,惊喜发现上下两册中形式多样,小说、访谈、随笔、诗歌、评论应有尽有。范围的广度和内容深度都做到了,也是因为单读,很惊喜地发现了铁浆等作品,非常有收获。读到下册里的游记部分,才发觉已经快三年没有好好出去了,读的时候觉得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想象力,感觉有点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