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透明社会的封面

透明社会

[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

出版时间

2019-10-18

ISBN

9787521710571

评分

★★★★★

标签

社会

书籍介绍

当今社会,到处洋溢着“透明”的热情,而人们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下对距离的热情。

距离和羞耻心无法被纳入资本、信息及交际的高速循环。因此,人们便以“透明”的名义消除了所有谨慎的回旋余地。它们被照得通亮,被剥夺殆尽。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无耻、更加赤裸。

恰恰于信任不在时,人们对“透明”的呼求声才愈发响亮。在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中,人们是不会执意要求透明的。透明社会是一个不信任的、怀疑的社会,由于信任日渐消失,社会便开始依赖监控。对透明的大声呼求恰恰表明,社会的道德基础已然脆弱不堪,真诚、正直等道德价值越来越失去意义。

作为一项新的社会命令,透明正在取代日渐式微的道德审查机构。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

《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2019年3月)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2019年3月)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倦怠社会》(2019年6月)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2019年6月)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2019年10月)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2019年10月)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2019年10月)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中欧商业评论》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如果你想入哲学之门,你就看这位韩裔德国籍大叔的作品,你可以在阅读中认识众多哲学家,然后选择你喜欢的逐个进一步了解,他将大咖们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话题糅合在一起,让你明白,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啊!

——关玉红,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目录
肯定社会 1
展示社会 15
证据社会 25
色情社会 35
加速社会 49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如既往地篇幅短小,但还是多受启发。想起这两天看到的项飙的访谈,他所感叹的“周边、中间的消失”,与韩炳哲所说的“透明”有点殊途同归。读到这种对当下的新鲜分析还是很令人兴奋的,只是觉得作为社会批评或者大众心理批评的文本是很好的,触及政治权力层面(第一章、最后一章)的时候就感觉不太严谨了,仅从现实来说,“秘密”“信任”等因素的退位是绝对价值退位的伴随,在这种超越性价值几乎不可能再恢复的局面下,透明是对政治权力的重大约束了。(中信寄赠)
韩炳哲厉害了,一个他者消失的观点发散出了好几本书...主要是这种反乌托邦,极端假设式的社会的弊端论证起来很容易啊,如《使女的故事》,但现实往往不是一个极端扩散的全景而是相当复杂的各种因素的混合作用,韩炳哲就是在偷懒( ‾᷄꒫‾᷅ )当然极端也不是没有可能成真0.0
看韩炳哲真的很像看短视频APP的 就是套路都差不多 但是没事情还是看一下?短平快……
和Delfina讨论我们在网络上(“数字化全景监狱”)过度的自我暴露和自我展示有感翻出来看了一看,神奇的金句式拼凑哲学小品文
微信读书借阅。韩炳哲是金句书写家,又是摘抄汇编家。读一本都挺好,连续读两本就腻得慌,依旧重复自我,而且要是撇开本雅明啊海德格尔啊福柯啊等等人物的论述,韩炳哲原创的内容真少的可怜。。。 透明社会是信息社会。当信息缺乏否定性,那么它就是一种透明的现象。它是一种被肯定化、可操作化了的语言。透明社会不仅缺乏真理,也缺乏表象。无论真理还是表象都不是通透可见的。只有“空”才是完全透明的。为了消除这种“空”,人们让大量信息流转起来。大量的信息和图像固然有充盈之效,这充盈之中的“空”依然显而易见。单纯地依靠更多的信息和交际并不能照亮世界。通透可见性也并不能使人眼明心亮。大量的信息不会产生任何真相。信息被释放得越多,世界就越难以看清。超信息和超交际不会为黑暗带来光明。
这是一个劳动的社会,这是一个劳动力的社会。孤独是为了更好的改造,改造的结果是为了更好的,让他们,让自己成为监狱犯人
老生常谈,太无聊了
观察现象,给出解释,并没有明确的观点
果然,“发明了一种难以理解的德国方言”的海德格尔是我一生之敌
「如今,整个地球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全景监狱。没有所谓的“监狱之外”,整个地球都是监狱。没有围墙将里外分隔开来。把自己营造为自由空间的谷歌和社交网络,实则也是全景式的。如今的监视并不像人们通常所想的那样,以侵犯自由为目的。……人们自愿地将自己交付给全景注视。他们通过自我暴露和自我展示,主动为数字化全景监狱添砖加瓦。这里的囚犯既是受害者,也是作案人。其中蕴含着自由的辩证法,原来自由即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