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语言的诞生的封面

语言的诞生

[美] 丹尼尔·L.埃弗里特(Daniel L.Everett)

出版时间

2020-01-01

ISBN

9787521711448

评分

★★★★★
书籍介绍
语言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相比具有的一种明显优势,我们因此获得了彼此交流知识、感情与思想的能力,并形成了复杂的社会与文化。但是,我们是如何获得这种地球上最领先的交流方式的?在类人猿的单调号叫与人类现存的7000种语言之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谁是第 一个讲故事的人?是谁最先说出“我爱你”?由于缺乏实物证据,关于语言的起源故事,仍然笼罩一团迷雾之中。不同于学院中皓首穷经的语言学家,作者对美洲原始部落进行了近40年的实地考察,在对亚马孙雨林狩猎采集者进行田野研究时,他有了惊人的发现——语言不是我们这个物种的固有属性。为了真正理解语言的起源,我们需要一种跨学科的方法。本书从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考古学、进化论、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角度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指出,语言并不是某一次基因突变后突然产生的本能,而且其出现时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语言是100多万年前的人类祖先直立人的发明,文化的发展促使他们需要这种工具来互相交流。在100多万年中,语言和人类生理、心理和文化共同进化,互相影响,最终造就了今天的人类——正是语言,让拥有易碎骨头和柔软皮肤的人类,成为站上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 丹尼尔·L.埃弗里特(Daniel L.Everett),传奇式的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埃弗里特出生于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多语言混杂的环境中,早年就学于神学院,毕业后被派往巴西研究当地部落民的语言以便向其传教。埃弗里特在这里展现出了强大的语言天赋,很快学会了当地人的语言并痴迷于此,他在亚马孙丛林中的皮拉罕人部落中生活二十余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皮拉罕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他逐渐放弃信仰成为一个无神论者。埃弗里特曾在坎皮纳斯大学、匹兹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担任语言学和人类学方面的职务,现为本特利大学认知科学受托教授(Trustee Professor),著有《语言:文化工具》《别睡,这里有蛇》《语言学的野外考察》《心灵的暗物质》《语言的诞生》等。
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部分 最早的人族
第1章 人族的崛起
第2章 化石猎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作者的材料组织和论述似乎很民科(非贬义),对现有知识的总结和自己观察的描述都还挺好看的,就是论证自己的假设时老是步子跨太大… 所以倒也意外地适合我这种民众读来泛泛了解一下这个题目,又不至于太娱乐化。
读这本书的时候,为了让自己不打瞌睡,我抽了半包烟……真还不如看教材呢。
纯以西方思维来探讨语言的发展总感觉有点不是很全面。而且,书读起来真的很闷。
语言其实就是某个群体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没太看明白作者是怎么得出语言的发端是从直立人开始这个结论的。文化的考古跟生物学的考古还不太一样,生物学考古你可以用化石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一些猜测和推论;语言的考古没有这么直接的证据。所以到底是谁第一个喊出了“冲啊,那儿有吃的”这句话就像是你看见的化石只有骨架没有肉体一样湮没在历史里了。看完这书更加觉得《语言的诞生》这个书名不太合适,或许叫《语言的发展》更合适一些?
语言并非人类大脑的预设,而是由抽象的象征而起,进而又塑造了大脑来适应语言。这大概就是本书想表达的主要内容。也算比较重要的观点,但写得乏味。
作者从文化视角阐述了语言的发展脉络,但是没能解释数万代人类所发展演化出的语言,是如何被人类幼儿以那么快的速度掌握的?此外,作者还着重强调语言交流中“语义欠明”(言外之意)的作用,但这不是幼儿时期就能掌握的,而且在一些少数族群语言中也不一定存在,反而是作者反对的普遍语法规则率先被孩子掌握。
语言植根于文化。催眠读物,但值得一读。
作者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与人类学家,曾被派往巴西热带雨林中向部落民传教,借此机会观察研究了原始居民的语言,并由此研究了人类语言的起源。诚如书名副题所言,语言确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人类借助日趋精密的语言,逐渐在地球上取得优势,并建立了文明。此书阅读起来并不容易,有的地方还是颇为艰深。作者的文笔也不算有趣,未能讲述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书中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追求最低程度的满意”概念来形容进化,只是“刚好能满足需要”。同样,人类的语法与声音系统,事实上从来都不是最佳的。让人印象深刻。
标引符号 图像符号 象征符号 人类起源说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