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人工智能之不能的封面

人工智能之不能

马兆远

出版时间

2020-02-29

ISBN

9787521713794

评分

★★★★★

标签

科学

书籍介绍

会存在一个超级人工智能系统吗?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不会。

这本书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回顾了上100年物理学和数学的进展,通过对量子力学、时间、虫洞、暗物质等概念的轻松解读,从顶层逻辑、原理层面等本源性知识上探讨了人工智能做不了的事情,对完美、通用的人工智能判了“死 刑”,最后落脚在怎样培养适应人工智能共生时代的新人类,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本质上无穷尽的现状上。

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贯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层层深入分析人类认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数学和逻辑本身论证了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作者认为,从务实主义的角度看,我们仍可以致力于促进人工智能进步,但不能盲目地崇拜机器,甚至忽视了人的智能优势——毕竟,有些真理我们能够认识到,但不能为算法所描述。

胡适曾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获得对人工智能正本清源的新认识,同时可以更好地思考,在这不可逆的人工智能进阶过程中,我们如何去驾驭自己的发明,实现人类的智能进阶。

【编辑推荐】

1、人工智能无所不能吗?人类会被取代吗?本书作者马兆远,量子物理领域科学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梳理人工智能的产生逻辑,用专业严谨的知识帮你发现人类不可取代的价值。

2、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本书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告诉你,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为人类未来厘清方向,也为你的工作、投资以及人生发展方向提供帮助,如何选中不会被人工智能淘汰的行业。

3、作者运用其专业知识从科学的根本逻辑出发,通过对理性问题和不完备问题丝丝入扣地剖析,对人机共生的关系进行了深度、冷静的讨论,让你可以从务实主义的角度来理性地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

4、本书作者马兆远,师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Keith Burnett爵士和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得者William Phillips,接受过正统的物理训练,现为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本书有理有术,并不局限于数理层面,也提出了新人类该怎么做的具体实践和人文思考。

目录
前 言 VII
第一章 知无不言
语言是可以理解的吗? 006
语言是可靠的吗? 009
第二章 基本的逻辑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贯穿不确定定律,更多的是摘要和读后感。对人工智能的无所不能的回答和分析。
哥德尔贡献够大的!有二刷的欲望,包括《量子大唠嗑》。
硬核科普,用一本书的篇幅来论证一个问题:从逻辑学讲起,涉及科学哲学、数学的发展史、物理学的发展史、以及脑科学、神经科学等等,核心是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论证人类的有限性(以及无限可能性)、机器的有限性即人工智能为什么不能超越人类(至少200年以内)。论证这个问题是表面,其实更像是讲述人类思维的发展和转向,比如从真理的确定性转向不确定性,从对称精巧转向不完备甚至诡异、从宏大建构转向实用主义的涓滴细流。每一次思维的飞跃,都可能带来诸多学科的突破性进展,开拓人类的认知边界。作为一个外行来说,类似的书都是一种“思维的乐趣”:怎样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去论述一个抽象的问题,实用性并不是主要功能。“哪怕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我认为本书可以成为当前我读的关于科普的最有收获的三本书之一。前两本是《上帝掷骰子吗》《智慧的的疆界》 本书给我的印象: 绝大篇幅谈论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一个系统的完备与自洽需要好好理解。 在明白的基础上,阐述人工智能之局限。 自然与科学上,人类还有很多未知,未知就不可描述,不可描述就不可总结成算法。所以,人类不能做的,AI也是不能做,AI不可能完全超越人类。 理解是直觉,AI是不是可以理解,仍是未知数。只有可算的工作,都会被替代,只有创新性工作可以暂时保留。
“哲学本身并没有跟上这两个领域所代表的科学界20世纪以来的发展。哲学最近一百年对科学最大的贡献是没有贡献,用一句话来概括,哲学家之于科学家,如同鸟类学家之于鸟类。”
如果一本书的观点内容,在其它的书中(或网络上)也能看到,那么这个比例大于多少,就能称之为这是一本大杂烩???
小半个人工智能行业的从业者。哥德尔打碎了确定的认知论系统,在单个系统里,长远看,机器可能将会超过人。人的用处,在迁移、打碎、面向多个系统和系统叠加的本身。不完备定理似乎带来了确定性的崩塌,可是,“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看完莫名其妙竟然泪目。
校图书馆skim了一下,堆砌概念的一本书,便无细看
物理学抖机灵,好在还是有一些干货在里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