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未来银行的封面

未来银行

[美] 乔纳森·马米兰

出版时间

2020-07-01

ISBN

9787521716702

评分

★★★★★
书籍介绍
还原一个真实运行的银行系统,梳理银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核心金融技术和金融产品。 给金融从业者的银行发展简史,用金融小白能读得懂的语言解释银行本质及其存在的问题。 揭示银行问题的真实逻辑:资产负债表背后的秘密,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科技赋能金融的新规则等。 未来不可预知,但预测银行的未来趋势需要回归本源,理解银行的发展历程。有人形象地把银行说成是资本的搬运工——把资本从价值低点搬到价值高点,价值实现空间搬运的过程,银行的角色是支付中介;价值实现时间搬运的过程,银行的角色是信用中介。银行通过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建设,为商业发展和工业化提供了支撑,重塑了商业和工业的资金流。此外,还为自然人建立了支付和融资平台,提高了生活和消费中的资金使用效率。 《未来银行》推演了科技金融时代没有银行存在的金融系统是可能的且令人向往的。第一部分谈到银行业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金融产品、金融技术,如中世纪的金匠到21世纪投资银行中的理财顾问。 第二部分为我们清晰展示了与银行业相伴而存的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并分析为何导致2008年的金融危机。 第三部分着重绘制了数字时代金融系统的蓝图、新科技如何应用在金融业,以及金融业在未来如何适应客户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和金融产品。 本书首次刊发在业界享有赞誉的威尔莫特杂志(Wilmott Magazine,约翰威力旗下的期刊杂志,读者群是金融学者专家)中,引发热烈讨论。之后在美国、欧洲不同国家的研讨会和论坛中发表,引发金融科技从业者和金融社群的热烈讨论。另类投资资产分析公司(AltFi)称《未来银行》是一本替金融业开辟新途径的图书,网贷机器人基金(Lending Robot)执行长伊曼纽尔·马洛(Emmanuel Marot)称《未来银行》是任何对未来金融发展有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乔纳森·马米兰 是两个合著作者的化名。其中一位是宏观经济学家,一位是投资银行家。两人大学时相识但是多年失联。其中一位是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他醉心从事学术研究,专精于研究银行宏观经济模型;另一位则具有当代金融与各种晦涩难懂投资产品的第一手经验。2011年两人因缘际会在伦敦再次会首,决定共同写一本书,内容是关于现代科技社会中金融体系如何产生重大变化。在《未来银行》这本书中两人相辅相成提供各自在金融业的研究与观点。
目录
前言
总论
货币、信贷和价格
金融系统的组织
第一部分:工业时代的银行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有点读不懂,至少了解一下
尴尬的一本书,英文名是the end of banking(银行的终结)而中文名是未来银行?!更为讽刺的是本书的定位模糊和内容陈旧,迎合更广阔的受众可以理解,那就把资产池证券化结构化产品这些东西用白话讲清楚吧,不要误导读者信贷风险只有客户到期不还本息这一种风险(信用风险),还有市场风险、利率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政策风险等等,甚至十八大之后还衍生了廉政风险,欲言又止、说又说不清楚这种书最害人!作者豪言未来会终结银行,但他又说终结不代表银行就不存在了(震惊!),会转变为一种类似公共组织(可能是我们语境里的事业单位),高谈阔论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数字化转型和信息科技蓝图,然后就没有了,丝毫没有落地路径和具体方案,真的是差评,一本毫无诚意的拼盘,说了些正确的而空洞的话。
看到四分之三弃看了,越到后面越难读懂,尤其是我这种毫无金融背景的,副标题一本书读懂银行,怕是读不懂吧,专业词太多,多不要紧,解释就行,但一长串的专业词略微的几句简单解释,在看就是浪费时间
还原一个正常运转的金融系统,金融系统的组织影响着经济的稳定性,生产力和分配公平性,银行业不是一种商业模式,而是一种组织金融系统的方式。银行就像庄稼用的化肥,往哪施肥哪就会长势茂盛,但是太多就容易烧损,太少容易长焉了,所以要适当释放。为了合理增长必须有效管控,所以就有了资本充足率和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财务实例和抗冲击能力的一个指标,是权益与资产之比。银行希望资本充足率越低越好。 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进一步促进了信用评分工具的使用,因为如果银行能对风险进行有效区分,就可以计算出比预期低得多的资本充足率。这里的监管要求便是《巴赛尔协议》,它是跨国银行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保证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上采用最佳实践。
终结银行业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原因分析很透彻,然而本书建议各国推行新的公司财务规则:要求一家公司的非金融资产不得少于公司负债。这样一来,银行业就会被消灭。这样的建议难以实施,确实很乌托邦。但是我很喜欢金融负债资本银行市场这一类的分析,确实有趣。
货币与信贷。 了解了内生货币和外生货币。 了解了政府担保和银行监管的原因。 例子帮助了解ABS。 影子银行突破了监管边界,但是并没有消除风险,风险转移到哪儿了呢?"市场参与者的风险认知决定了证券化中的股份份额" 后面一部分没看懂。
把银行拆分掉也挺好,不用搞服务内卷了
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