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人的义气的封面

中国人的义气

冯庆

出版时间

2020-05-01

ISBN

9787521716764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中国游民社会文化史的语境里,“江湖”一词意义深远。在诸多由“庙堂”下渗到“江湖”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源自儒家传统又具有权变意味的“义气”伦理,于江湖中应运而生。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武侠小说和江湖电影,从古老的舍生取义到今天大众文化表征中俯拾即是的情义闪光,“演义”的艺术手法时刻浮现于诗化江湖的图景当中,塑造着大多数中国民众的日常感性经验。 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追溯历史,从政治哲学和社会史的角度,对“江湖义气”的文学表征进行分析。通过梳理《水浒传》当中的文人形象、金庸小说中的游民生存状态、与“江湖知识人”相关的治理经验和叙事技法等话题,探索“义气”伦理下的历史经验与时代印记。 下篇回归当下,解读张彻、徐克、杜琪峰等知名导演以“江湖”或“义气”为题材的经典影像作品,揭示其中对现代游民生存状态的曝露、反思和价值提升。此外,本书还对黄霑、卢国霑等音乐人围绕“情义”主题创作的流行歌曲进行了话语分析,并结合自觉继承这一主题的当代嘻哈音乐,挖掘其中隐含的历史经验,从而总结了大众文艺所具备的独到情感动员机制,为构建大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议题,提供了别样的信息储备和审美眼光。 冯庆 生于1987年,重庆人,南京大学文学院学士、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博士后,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迄今为止,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为诸多网络媒体撰写文化评论。著有《古典与青年》(2019),并参与翻译、汇编译著多部;2015年以来,创办青年网络学术共同体“先进辑刊”,以“思想·制度·传统”为议题,组织策划多次跨学科学术研讨活动;曾获得“《探索与争鸣》青年创新征文一等奖”等学术荣誉。
目录
总序
自序
上篇 义气的 政治美学
义气江湖: 审美经验与民间治理
军师吴用与梁山聚义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味如嚼蜡。学院派的书的毛病就是这样,课题化
结合时代背景对徐克电影和黄霑歌词的解读很受启发。
时隔一年,又一个寒假终于读完了。前一半老少咸宜,后一半除了流行音乐文化整个影视作品的分析我基本都脱节了……云里雾里,大概品了品上个世纪影视行业的思想转向……
讀了上篇,很受啟發。以前也感覺那種義氣價值觀大概代表著民間治理的一種方式,作為儒家禮法在民間的滲透和規訓而存在,但沒有想得這樣清楚。 近來愈發感到儒家的『情義』倫理的價值。
【藏书阁打卡】作者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去分析“江湖义气”在国人精神领域中的真实含义与符号价值。从通俗小说(上至四大名著、下至金庸武侠小说)到香港电影、流行音乐,这些文本内容中有关江湖义气的种种描述、评价、阐释。都让这个词深深地和中国社会特有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所关联和界定,因此它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观念。感觉作者试图像伊恩布鲁玛在《日本之镜》里面分析日本文化特质一样去分析国人的“江湖义气观”,做的文本分析也很精彩,给我很多启发。美中不足的有两点,一个是缺乏一些比较分析,另一个是文本还是偏少一些。希望作者能在此基础上多更多精彩的分析和评价!
前半部分主讲古代阶层的仁,义,气,但有种外文翻译的感觉,字句生硬不流畅且晦涩,观点松散,东拉西扯一堆孔孟之词,来诠释义气,其中孔孟的一些观点是牵强附义,与其这样,倒不如看看史记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还有其他四大公子的列传,都是对义气的完美体现,看了一半不知所云,有放下的冲动。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烂尾。两星半给选题和前1/3,不能再多了。
1. 我们总说权变,好像道理都是假的,但中国的说法是“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在日常政治实践中时刻渗透出来的“义气”,一种充盈于身体内外的节奏,虽“芒芒昧昧”,却能“因天之威”的规训。【虽然作者只敢说它有益于“暂时性治理”,然后在尾声里讨论革命传统和普通人的尺度(以及多数决和少数友爱)哪个是‘经‘,哪个是‘权’,何其沉郁而没有用啊。2. 倪匡看来,韦小宝“不但有学,而且有术”,认为金庸是在“补全”江湖想象,并没有反讽的意思,本来嘛,“江湖上唯一重视的道德是义气”,作者于是以丧礼讲述港片,说黄霑从老师罗忼烈那里继承来的“元剧心情”和“大时代小访客”的吃吃笑笑,以及“忧愤早已随日月,巨臂依旧抱百岭”的爱国歌曲,让人觉得那些议论的对象都是值得看的,但要说是好议论,又没说什么。
传统古法治理现代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