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开始了为期十年,错综复杂却又残酷无比的阿富汗战争。一代苏联青年在“帮助我们的阿富汗兄弟”旗号下应征入伍,他们非常年轻,大多才二十出头。阿富汗战争在1989年结束了,但关于战争的记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泥沼,这些一代青年人终生或许都在其中。本书以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以及他们亲人、友人、子女的血泪记忆。
阿列克谢耶维奇历经几十年,辗转在前苏联的辽阔大地上,亲访上千事件一线经历者,查阅各方文件资料,耗费心血整理而成的苏联口述史系列——这是普通人的生活史诗。
————————————————————————
【编辑推荐】
★阿富汗战争苏方青年战士的血泪回忆录
★“帝国坟场”阿富汗,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后士兵们的惨剧与悲剧,是否还会重演?
★一代苏联青年人的战争——21世纪的当今,战火与硝烟是否远去?我们如何再审视“战争”?
《战争中没有女性》《锌皮娃娃兵》《最后的见证者》:
★三个苏联的历史片段,三种个人视角:二战中的苏联女兵;入侵阿富汗的苏军;卫国战争时期失去父母和童年的儿童——他们自己的“战争故事”和他们眼中的“历史”。
★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重磅作品,重量级译者,《战争中没有女性》《锌皮娃娃兵》《最后的见证者:101位在战争中失去童年的孩子》完整翻译!
★ 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人自己讲述的个人血泪悲欢故事。
★ 作者作品被译成35种语言,全球畅销300 万。
★ 阿列克谢耶维奇曾获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等多国重量级奖项!
★陀思妥耶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之后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新时代俄语文学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
————————————————————————
【媒体和名人推荐】
★“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书目》杂志
★“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德国媒体
★“她实际上是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政治音律的长篇忏悔录,小人物在其中亲身讲述自己的命运,从小历史中构建出大历史。”
——吕宁思(《二手时间》《战争中没有女性》译者,凤凰卫视咨询台执行总编辑)
★ 阿列克谢耶维奇把世界看作是“个人的声音和日常细节的拼贴”。她的书不是事件的地图,而是参与其中的人的性格和情感的地图。她意识到,人们很少从女性的角度讲述战争,让她感兴趣的不是英雄主义故事,而是“渺小的伟人”。女人们向她倾诉她们的回忆,不仅仅是叙述,而是重新想象。
——《卫报》
★她的复调写作,成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一座纪念碑。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
“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历史问题要从另一个高度看,不只是讲述,而是理解人和人的行为的成因……重要的是,展示这样的素材,不是为了收集恐怖故事,而是为了反思。”
——阿列克谢耶维奇
作者简介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Свe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Aлeксиeвич)
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后举家迁往白俄罗斯,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系。白俄罗斯记者、散文家。20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当代世界文坛极富影响力的俄语写作女作家。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其作品首次集结为《阿列克谢耶维奇文集》:《战争中没有女性》《锌皮娃娃兵》《最后的见证者:101位在战争中失去童年的孩子》《切尔诺贝利的祭祷》及《二手时间》。
————————————————————————
译者简介
高莽
1926年生于哈尔滨,长期从事俄苏文学研究、翻译工作,并集诗、书、画于一身。译有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布宁、马雅可夫斯基、帕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