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记忆记忆的封面

记忆记忆

[俄]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出版时间

2020-10-01

ISBN

9787521720884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当代俄语世界著名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新类型复合小说:既有历史,也有哲学,更是文学。小说主要由两条线串起:一条是作者对于旧物,文献,以及试图“记忆”的人们——所作的文学和哲学的思辨:桑塔格,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塞巴尔德,夏洛特·萨洛蒙等等等等皆进入了她的视野。在现在与过去中思考中得到新的诠释。 另一条则是作者通过寻找家族遗迹,回溯俄罗斯近代史中的自我家族史,拼凑出一个犹太家族几代人生命故事的历程:他们有的融入宏大叙事,刚满20岁便牺牲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有的与历史擦肩而过:参与了20世纪初期的俄国革命,成为俄国第一批“留法学医女学生”,回国后却就此沉寂;有的参与了热火朝天的苏联大建设,然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时毅然决然移民德国,有的——诸如在书中隐形却又无处不在的作者本人,则同一个告别过去又满是记忆的国家一起迈入了新世纪,思考俄罗斯的当下,以及或近或远的未来…… 这两条线相依相交,勾勒出巨大20世纪的诡谲风云与微小浪花。精巧复杂,娓娓道来,又包含了俄罗斯式的辽阔和沉思。在追溯与思辨中,“后记忆时代的俄罗斯”得到思考,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整个欧美文艺界的先贤们被重审,过去与现在、逝者与生者之间的关系和逻辑被再度梳理——“关于他们我所能讲述的越少,他们于我便越亲近。”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Мария Степанова),俄罗斯诗人、作家、知名出版人和媒体人。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获德国传媒大奖“斑比奖”“帕斯捷尔纳克文学奖”“安德烈·别雷奖”等。著有十部诗集和三部散文集。代表作《记忆记忆》2018年一出版便夺得当年俄罗斯文学界三项大奖:“大书奖”“鼻子奖”及以托尔斯泰庄园命名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奖之“读者选择奖”,并迅速被译为德、英、法、意、瑞典、芬兰等多国语言,在欧洲获得巨大成功。创办并主编俄罗斯独立文艺资讯网站colta.ru,其月访问量近百万。斯捷潘诺娃非常活跃,除创办和主编网站外,还曾受邀前往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基辅大学等欧美高校访学并作演讲和诗歌朗诵。于2019年受邀参加北岛主办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 译者:李春雨,1987年生人,祖籍河北易县,现居厦门。北京外国语大学俄罗斯文学博士,厦门大学助理教授,俄语译者。出版专著《老舍作品在俄罗斯》,译有《法国侯爵——克雷洛夫剧作集》《记忆记忆》等,与他人合译《我的中尉》《拉斯普京访谈录》。
目录
插图
中文版序
第一部
第一章 他者日记
第二章 无数缘起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尊重作者,尊重译者,尊重编辑
不知所云。译者在后记对Памяти памяти这个书名的翻译过程的解释可谓用心,正文却显得中文功底很差,很多莫名其妙的方言口语甚至网络用语、丝毫不抓人的造句方式、打乱节奏的标点符号。通篇读不出作者的情绪,也许原作便是如此。即便作为文艺史普及课本,也仅仅是没条理的罗列。另外麻烦各位译者和编辑复习“曾几何时”什么意思。
别让粉圈文化祸害严肃文学好吗?译者都变已注销了
真好看,俄罗斯人写东西自带忧伤和诗意。
昨天在高铁慢慢看看完了,挺好看的。这应该是第三本完整看完的俄罗斯文学😭我已经学会了用甲乙丙丁代替人名了✊🏻
纷繁,支离,空无。试图对逝去的时间和记忆重组,然而昨日早已隐没于历史废墟,一次次对于先辈存在的寻觅与确认,只把印象中的那些形象弄得模糊不清。金鱼的影子跃进一阵阵涟漪的夹缝,没有办法完全复原记忆拼图的碎片。
弃(对我来说比潮汐图读起来还要费劲,可能是没有俄罗斯文学的基础?
记忆是被剥夺一切者所拥有的最后的不动产。
这是一本可以窥见俄罗斯历史和俄裔犹太人历史的记忆之书,除了呈现客观的作为“证据”的记忆碎片,玛丽亚·斯捷潘诺娃也对“记忆”本身作出了许多主观的思考。书里有许多对客观之物的主观书写,例如:“房子还活着,内脏却被掏出来,塞不回去了。”又比如“死者如同汹涌的大海,环绕着我们的日常。”这中叙事方式让我反思作为记忆主体的“我们”的意义,此刻也将成为过去,一切都终将成为死者成为尘土,这意味着“记忆”不是稳固的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流动的相对的。玛丽亚凭借一己之力打捞沉没在历史河流里的家族记忆,最令人动容的是家人间的通信,积累了长久的稠密的思念的信的结尾是“紧紧地拥抱、亲吻你们”,距离好像可以因此而缩短,时间也被折叠,通过再次阅读家人重新得以链接。
没有人可以拥有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