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照护的封面

照护

[美] 凯博文

出版时间

2020-11-01

ISBN

9787521722581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时常忙于追求物质成就,却容易忽视生活中最真挚的情感与精神需求。《照护》一书如同一盏明灯,引领我们回归生命的核心——关爱与照护。它不仅探讨了专业医疗照护的伦理内涵,还揭示了日常生活中人情温暖、人性在场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通过作者的真实经历和深邃思考,让我们一同探索照护的真谛,感受那份超越生物医学的人性光辉。
作者简介
凯博文是美国知名的精神病学、人类学、全球卫生及医学人文学者,哈佛医学院教授,哈佛文理学院讲席教授,拥有斯坦福大学和医学院的教育背景。他在哈佛任教超过40年,并在2008至2016年间担任哈佛亚洲中心主任。他的学术贡献卓越,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作品包括《疾痛的故事》、《道德的重量》及《苦痛与疾病的社会根源》等。
推荐理由
《照护》一书深入探讨了照护的伦理与人性光辉,不仅提供了专业照护的视角,也强调了家庭和个人自我照护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它对于关爱与照护的深刻理解尤为珍贵,能帮助读者从不同层面思考生活中的重要事物,尤其是在医疗保健和人际关系方面。无论您是专业人士、家庭照护者,还是对人性关怀有共鸣的普通读者,《照护》都能为您提供独特的见解和情感滋养。
适合哪些人读
医护人员和医学生,寻求提升人文关怀与沟通技巧的专业人士
家庭照护者和长期照顾亲人的个人,寻找支持与共鸣
对生命哲学、人际关系或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在忙碌生活中找到情感滋养和精神成长的任何人。
书籍脑图
目录
写给中国读者的话
序一 照护与人性的光辉 阎云翔
序二 绛园中的照护 吴飞
前言
第一章 年少时光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医学人类学的老生常谈,对于生物医学及医学官僚体制的批判很有意义,但照护如何实现以及长久路径并没有特别清晰,这也是凯博文老师照护理论一直停留在情感表达层面而难以应用的原因。
照护,就是医生与患者之间建立起亲密互信的关系、留足时间与正在经历疾痛的患者谈论关于他们自身的问题,是一种情感支持和道德鼓励。说白了就是把人当人,而不是一件物品。疾病不是附属在人身上的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而就是人所体验的痛苦本身。凯博文谈的是医学人类学,是自身痛彻心扉的经历,但其实背后是一种关怀。这种关怀决定了一个人要善待他人、有意愿去理解他们的痛苦、甘愿付出,而这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匮乏的品质。
凯博文所提倡的在照护中的倾听、关怀与“在场”是一种人文气息的理想,在实践中既是异质的,又难以被普遍化,而书中的每句话都那么温暖,不断触碰内心柔软的地方。比起这些,我更注意的是即便是在他这样琴瑟和鸣和睦相处的夫妻关系中,他的妻子也毫无怨言地承担了照顾家庭的重担并完美地兼顾了自己的事业,而他直到妻子罹患阿尔茨海默症,似乎才深入了家庭生活的很多细节。这当然没有代表性,也不代表给女性照顾家庭的老生常谈又多了一个例证。我想无论是怎样的家庭关系与分工,亲密关系中的两人应该把回到本书的核心要旨转化为日常生活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我在这里,你也在这里,我们都在这里。
在其中看到了凯博文对于苦难、疾痛、贫穷、死亡的关怀。当下社会极度推崇成功与财富,然而真正重要的人文关怀却被抛之脑后。照护,不仅是病患家属和医生应当习得的一课,也应该属于所有人。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如何照护他人,因为照护他人正是照护自己的灵魂。
作为译者的评论是有失偏颇的,不过照护问题是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时刻都需要去直面的问题,照护说白了就是关于关系二字,——与爱人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社会的疏离感甚矣,是时候去重建联结了,是时候去重新唤回关系中的人性了,是时候去重新书写关于照护的当代叙事了,如果不是我们,那这责任又该托予谁呢?
是照护,而不是照顾、看护、庇护。
“照护不可能是完美的。无论我们有多么期待明确的、一劳永逸的胜利,我们都会陷落于脆弱的境况之中。这种脆弱的境况里满布着失败与残缺的破口,正如点缀着希望与成就的色彩——这就是生活的现实啊,它是多元而复杂的。”
第一本连书后的引用都要全部读完的书。
我自己也有一个重度脑瘫的孩子,所以作者的很多感受我也会感同身受,未来这本书有可能会成为我的精神支柱吧。
读起来不是很顺畅,废话有些多,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