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的封面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

赵林

出版时间

2021-05-31

ISBN

9787521730654

评分

★★★★★

标签

思想

书籍介绍

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道德败坏、刚愎自用,为何神话故事还可以广为传诵?手无一兵一卒的教皇格利哥里七世为何能让手握重兵的皇帝亨利四世站在冰天雪地里悔罪?为了信仰的自由,马丁·路德竟敢公开向权倾天下的罗马教皇挑战,他所开启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对欧洲社会的现代转型到底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被世界很多国家视为“奇技淫巧”的科学发明,为何最初独在西方发扬光大?宣称要消灭私有制的乌托邦理论如此不切实际,为何还能赢得那么多的支持者?一个囿于自身文化传统、却对西方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的人,肯定会对上述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或许,他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解释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书是一部视域广阔、别开生面的西方文化综论。书中将超越现实、追求彼岸的“超越的浪漫精神”作为西方文化的本质精神特征,将宗教殉道意识、世俗英雄主义、个人自我完善的动态平衡作为西方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地展现了西方文化从古希腊文化的原始和谐到罗马帝国的英雄主义,再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唯灵主义,最后到现代早期的国家主义、科学崇拜和乌托邦理想,总共3000年的发展演变历程。

葡萄紫色的爱琴海所孕育的希腊文化提供了精神养料,气势雄浑的罗马帝国展现了振奋人心的英雄情怀,空灵幽邃的基督教理想则为现实世界中的失意心灵发出了神旨的感召,现代西方文化就是在此基础上开花结果。灵与肉、天国与尘世、理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宗教殉道意识与世俗英雄主义的矛盾冲突,历史的天平到底偏向哪一侧?赵林教授在此书中展现了一种恢弘的眼光和深刻的见解,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我们可以聆听一段超越的浪漫精神自身演进的悲怆变奏曲。

目录
邓晓芒原序 ………………………………………001
原自序 ……………………………………………009
导论 ………………………………………………013
一、历史形而上学批判………………………013
二、超越的浪漫精神与西方文化……………018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第一感觉是大量的二手文献,第二感觉是论证思路是以黑格尔绝对历史精神展开为核心,半趴在马克思身上的老辈人特有的二元论主义,第三是基本就是梳理框架式的著作,希腊神话到罗马征服、日耳曼蛮族入侵,希伯来忏悔到神学复读,至于最后的技术、精神革命,分析多不可信,框架更需谨慎。所谓学说愈条理,而离真实越远,对于西学之研究可不仅采古典主义,现实亦当取社会学调查祛魅老牌知识分子的“理想国”。
非常棒,可以看做卢梭那本书的前传,不过系统性上强多了,赵老师不仅谙熟古希腊,对基督教的历史更是明晰,所以西西弗斯的石头在山峰尖的循环震荡被讲述地异常清晰
挺不错的书
太喜欢赵林老师,真正的大师!
作为一部基本的通识书,还是很可圈可点的。写个长评吧。
以淋漓的悲歌为听,以激荡的矛盾为见,以恢宏的历史为思,以深沉的灵府为根。 虽为旧书,不避无实证的论断,反复介入“民族”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对于“个人的价值”给予冷漠的“礼遇”, 却如此大刀阔斧,洞见了西方文化的根本------“超越的浪漫精神”。其内里,“世俗英雄主义”和“宗教殉难精神”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和相互否定,并与“个人的自我完善”进行对抗------在当今我们不断走入“卑琐”的“小确幸”,走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时,我们可以适当的反思,是否过早的丧失人类青春时的狂狷,是否连承担历史悲剧的的勇气都消耗殆尽?是否忘记超越性的冲动,才是迈向未来的资本?……而正视这一切,不仅是对西方文化多了一份理解,还对中国文化中的“西化”,也保持一份反思,反思该吸取西方文化的什么?
怎么会有这么一本新手友好,深入浅出,讲解细致的书?
说到底其实还是按照黑格尔式的历史哲学理路梳理了一遍西方文化的发展。随处可见是二元对立和再现的思维,而忽略了差异与边缘。但这或许固然也是一本以黑格尔为“工具箱”写出的历史哲学作品所难以摆脱的。仅从文本角度来讲,并无什么新意,只是许多次被赵林老师的文笔打动,不愧是年轻气盛时的作品。 充分的尊重:我打5分。
赵林教授深耕于西方的哲学世界,西方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也是他一直系统思索与研究的方法。也就有了他的这一本著作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虽然这是一本哲学著作,但相对于大多数的哲学书来说,他的阅读性还是非常高的。从整个西方的历史去探讨文化形成的根源,让我们走回过去,在整个历史的演变之中了解西方文化逐渐形成的过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也就慢慢的掌握了为什么西方人会形成现在的思维模式,也就更容易理解西方人的思维习惯。
“那些最具有科学精神的人和最向往自由的人也常常把信仰当作一个不可替代的支撑点(他们反对的只是某种具体的信仰,而不是信仰本身)。一种外在的信仰对象之所以能够强加于人,正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内在的信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