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大变局中的机遇的封面

大变局中的机遇

郑永年

出版时间

2021-07-01

ISBN

9787521732528

评分

★★★★★
书籍介绍
当世界迎来大变局,中国未来经济、政治当如何在风浪之中捕捉机会与空间? 面向国内:如何科学准确地理解双循环?为何说需警惕“封闭”,应坚持开放?如何躲避陷阱,面对日趋复杂的挑战?…… 面向国际:世界为何变得如此愤怒?如何正确认识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及疫情后的世界格局?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打压?未来中国如何与美国共存?…… 作者立足于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发展格局,对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详细阐述,为中国未来发展道路提供探索思路,为中国如何通过竞争国际规则制定权,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且在国际治理过程中扮演一个大国应有的角色提供专业分析,给当下与未来以指引。 郑永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讲席教授、人文社科学院代行院长、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 《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罗特里奇(Routledge)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China Policy Series)主编,世界科技书局(World Scientific)“当代中国研究丛书”(Series on Contemporary China)共同主编。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新发展格局与双循环
中国当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保持双循环至关重要
科学准确地理解双循环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科学理性讲政治
把疫情前后国际形势清楚的分析一遍,主要是中美敌对关系的成因,双方优劣势,今后发展方向做了几遍相同的分析凑成了这本书! 作者的观点很有参考性,值四星,但是采访报道摘抄和重复浪费不少时间。干货确实有,但是看完前三分之一就可以不用看了!后面就是各种形式的重复观点!甚至没有一个好的总结!
坚持改革开放,搞好“软基建”,培育“橄榄型”社会结构,方能解决“挨打”、“挨饿”和“挨骂”问题。
本书是郑永年老师发表在诸多媒体上的时评合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观点和表述的重复。但使人惊喜的是文章观点多有独到之处,使人眼前一亮。例如,基于教育、医疗和住房的“软基建”,与郑老师之前的中国改革路线图是一脉相承的,但“软基建”的概念很有意思。此外,中国在疫情中的失分,与陷入西方的话语陷阱不无关系,我们的宣传跟着大讲特讲制度之争和影响力之争,反而使得疫情合作不断被政治化、安全化。
读了其中的几章,没有全读,又是方法论式的,上层建筑式的理论学说。并不能指导具体行业
啰里八嗦一本书,其实就两件事,一个是大湾区建设地方政府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一个是中美关系成因。看过他上本书的,这本完全没有任何新东西。
teacher of the emperor 引用最多的两个来源:《环球时报》《联合早报》价值观非常明显的宏观读物
写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的书不少,这本很值得一读,其最大特点是三个“一点”,即看得多“一点”,看得深“一点”,看得远“一点”,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这本书看得多“一点” 事物往往是多因素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演化很少是单因素的结果。所以能否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切入并从多个方面中找到影响因素和结果的显性逻辑关系,直接决定了看的多少和看得水平。能够从历史经验、文化传承、经济逻辑、文明特性、现实局面、重大事件等多个角度思考和把握,其所做的解释、所得的结论和所做的预判就会显著好过只能从某个或者是某几个角度得到的结果,会比后者全面的多、符合实际的多,因而也就科学的多,理性的多,靠谱的多。比如为什么中国的抗疫要好于西方的抗疫,其中的逻辑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是中国的体制机制有优势,(后文见书评正文)
内容很不错,就是重复的东西太多了
冲着作者去看的,内容也很中肯的,学习到了新的观点。(看完这本书接着在看林毅夫和人民日报国际评论,风格完全不同:-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