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消失的真实的封面

消失的真实

金观涛

出版时间

2022-03-01

ISBN

9787521735611

评分

★★★★★
书籍介绍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越发动荡,区域冲突加剧,经济萎靡不振,迷茫与失序感充斥于公众情绪中。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急需寻找出口,以致许多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教训,心态倒退回19世纪,变为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拥趸。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实层面的危机与思想层面的困顿是一对孪生兄弟,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混乱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何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荣的物质文明,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使大量的知识、数据、信息涌动于普通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沉醉于虚拟体验,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带来秩序的革新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却无法规避后真相时代的人心浮躁、意义丧失、真假不分。我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宏观理解,虚浮于技术带来的狂欢,放弃了思考,因此陷入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危机。 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本书提出了“真实性哲学”的概念,详细剖解了20世纪的三场革命——全球化的兴起、科学革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陷入了今天的困境,探索现代社会中科学和人文分离的本质。我们需要唤醒哲学思考,通过明确什么是科学,确立科学的边界,关照作为现代人真实的价值和意义,重塑“真实心灵”,在此基础上,明晰对理想现代社会的追求。 金观涛,生于1947年,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名誉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系统的哲学》《历史的巨镜》《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探索大历史的结构》。与刘青峰长期合作研究,合著代表作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目录
序言 开放社会的理想
导论 重建真实的心灵
第一编 哲学的童年
第一章 超越突破和真实心灵
第二章 现代真实心灵为什么走向解体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从第四章开始,我就看不懂了。
类比乌合之众少了哲学的思想,社会思考倒是极具批判性
看不懂,功底不够
作为“大历史研究”的思想基础,新哲学以“真实性”的重构作为思想困境的现代破解之道,很具宏阔视野与坚毅勇气,在整体萎靡的氛围里既显“八十年代”的气质传承又有既视西哲的点点光亮!其个体的混杂风格(启蒙心+“在野”态+三地游+整体观)接续了相对另类的资源和弱化限制的空间,反之其亦有被框定处而体现不足:1.文明的基础与核心并不总在“终极关怀”处交汇,后者的动态变化始终对前者提出挑战;2.困境的深层原因尚须探讨,不唯是三种真实性的分裂;故即便再次整合,也会进入新困境;3.行动及其观念体系,不会也不能被一套暂时自洽的符号体系涵盖,故立足于后者难免偏离行动本身的“真实性”,就“虚拟世界”的论述尤甚;4.再宏大的研究不当然地就能解决“对象化”的内在悖论;5.专业研究的价值不应矮化,反倒应鼓励于融合中张扬。
作者反思了现代社会思想危机的根源——真实的沦丧。语言学的转向让人们更加看重符号,忽略了对什么是真实的思考。也就是说符号的真实性来源于经验,但符号的真实性并不等于经验真实。现代社会有一种用符号真实性取代经验真实性的趋势,“元宇宙”的概念应运而生…从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对生命的宏观理解和人文主义关怀却没有“与时俱进”。人对真实性的判断力日益狭窄和模糊。作者的目的就是要重建人类心灵的真实。
我读不明白🥲我水平太臭了
在地铁上翻完了,可能是一本好书,只是我看的有点云里雾里。 1.一种哲学观的形成类似一块拼图,中间换了一块,前面都得换。就如从亚里士多德“地心说”到哥白尼“日心说”,一开始的根不同。后面开的花不一样。作者提出《真实的哲学》,我一直没有走进这个世界。 2.书写的罗里吧嗦,一直在讲他与刘青峰,我还是百度才知道是她老婆,一直在说他之前写的书,对我们这样新读者不友好。 3.哲学的意义。我们需要哲学、艺术等,是解决精神层面的需求,可能我也陷入了“功利主义思想”,没有解决实际用途的哲学观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4.小众读物,适合读完该作者其他著作的看看
金观涛的很多问题,应该是重视智识的人都应该重视的
不是面相大众的通俗的读物,观点非常鲜明独到,文字有点凌乱,看起来有点累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让我联想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和表现主义得到的重视也与后现代哲学相对应,很有趣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