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物/像 : 观看的意义之旅的封面

物/像 : 观看的意义之旅

易丹

出版时间

2023-02-28

ISBN

9787521749410

评分

★★★★★
书籍介绍

观看,让我们抵达艺术的意义,解开物像之迷,看见记忆与失忆。

最新张晓刚研究论著✖近50幅画作及未公开手稿

庖丁解牛式的作品分析✖艺术家与学者间的神交对谈

在视觉文化时代,唯有超越看到,才能进入看见!

----------------------------------- ---------------------------------------

张晓刚,中国当代最重要、最具思想的画家之一,他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史发展的缩影,他的创作还构建起时代变迁中独特的视像叙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张晓刚运用冷峻内敛及白日梦般的艺术风格传达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个人以及家庭、血缘的悖谬式的呈现和模拟是一种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再演绎,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

艺术创作近40余年,张晓刚以其卓越的艺术造诣荣获圣保罗双年展铜奖、英国库兹基金会新人奖、亚洲协会年度杰出艺术家奖、都灵艺术学院年度艺术家奖等多个国际艺术大奖。因创作理念的深刻性,张晓刚及其艺术作品持续受到中西方艺术史学家、理论家的关注和研究。

本书为最新张晓刚研究著作,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张晓刚的艺术作品、艺术展览的评论,第二部分是作者与张晓刚的深度访谈记录。将这两个部分合为一体,即可对张晓刚其人其画有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读懂张晓刚艺术作品隐含的意义,以及认识它的艺术价值。

易丹,先后为哈佛大学、波恩大学、欧洲大学研究院、根特大学、鲁汶大学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目录
序章
Preface
观看:一种时代的视像叙事
评论
Review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张晓刚最新研究著作,深度分析张晓刚近二十年艺术创作转变,解开画作背后的时代记忆。本书收录张晓刚与易丹长达10小时的深度对谈,回顾当代艺术生态重要变化。近百幅作品高清图片及未公开手稿,直击艺术家张晓刚创作过程。
前半部分的阐释评论写得略显佶屈,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后半部分的访谈读起来就轻松多了,感觉可当作《失忆与记忆——张晓刚书信集(1981-1996)》的延伸阅读,对于了解张晓刚其人其思其画颇有裨益。
访谈很有意思,基本囊括了张晓刚这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从提问可以看出易丹很了解张。张晓刚的回答也非常真诚。图书中收录一些张晓刚不太常见的小画,尤为隽永绮丽。
过往的记忆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总是需要用某种方式记录下来的,无论是通过文学还是艺术。谢谢张晓刚。
本书围绕张晓刚的作品,讲述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观众通过观看和讨论,实现对作品的最后完成。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件作品,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诠释,这些诠释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所以,是观众和艺术家共同完成了作品的创作。可是,为什么要我们买票看展呢?难道不应该是展方给我们观众钱才对吗🤣 张晓刚的父母都在建国前参加革命。文革时,张父的地下党经历被怀疑为叛徒,张母则患上精神病。但是为保安全,张晓刚家的宿舍楼门窗全部封死,晚上一度停水停电。压抑与混沌的童年,使得他的作品充满压迫、冷漠和诡异的元素。 张晓刚重新创作了老照片,他用对童年记忆,对抗集体的失忆。记忆与失忆的矛盾,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在作品中随处可见,并通过观众的观看,统一起来。
张晓刚对艺术生态看得非常透彻。“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市场进入,港台流行文化席卷全国,各种草台班子、经纪人出现之后,批评和创作的关系就开始有距离了。这种距离,往好的方面来理解,是大家可能都越来越“专业化”了,批评越来越专业,创作也越来越专业。从不好的角度来说,可能是受市场的影响太大。”
那篇“适应与转型,孤独和焦虑”中提到的问题过于真实。很难说这些年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是更好还是更坏了。这篇访谈很棒,不仅可以了解张晓刚本人的创作历程,还是中国当代艺术史发展的缩影。
张晓刚真是既出世又入世,既浪漫又现实。上次展览见到,明显老了,脸上多了些倦意。书中涉及不少张近年新作的点评,分析颇为透彻,值得一读。
“现在信息发展越来越快,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图像的资源越来越丰富,手段也越来越多。现在在网上有大量的图片资源,搜索、下载下来,在电脑上处理一下,就可以形成一张画的草稿,比原来要方便的多了。以前我们没有这个技术,只能靠自己去理解、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