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的封面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

[德]韩炳哲

出版时间

2023-07-03

ISBN

9787521757576

评分

★★★★★
书籍介绍

“滚动着,像石头一样滚动着,按照愚蠢的机械定律。”——我们正在成为这样一群行动者。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只剩工作和绩效,“无所事事”也就成了我们想尽快清除的赤字。人的存在被行动榨干,变成可以被剥削的对象。我们失去了对无所事事的感知。无所事事不是无力行动、拒绝行动,也不是简单地在行动中缺席,而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它有自身的逻辑和语言,有其自身的时间性,有自身的结构与气势,甚至有其自身的魔力。

无所事事是人性的构成部分。它参与到“做”中来,让“做”实实在在具有了人性。倘若没有迟疑和中止,行动将沦为盲目的活动与反应。缺失了安宁,就会出现一种新的野蛮。

假若失去无所事事的能力,我们就会像一部只会运转的机器。对生存的忧虑和纯然属于生命的困苦终止之处,便是真正生命的起点。无所事事是人努力的最终目标。在来临中的和平国度里,人不过是“生命体共和国”的公民,与植物、动物、石头、云、星无异。

--------------------

韩炳哲作品(第2辑)

《山寨:中国式解构》(2023年1月出版)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2023年1月出版)

Hyperkulturalität. Kultur und Globalisierung.

《妥协社会:今日之痛》(2023年1月出版)

Palliativgesellschaft. Schmerz heute.

《不在场:东亚文化与哲学》(2023年7月出版)

Abwesen. Zur Kultur und Philosophie des Fernen Ostens.

《禅宗哲学》(2023年8月出版)

Philosophie des Zen-Buddhismus.

《什么是权力?》(2023年7月出版)

Was ist Macht?

《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2023年8月出版)

Vom Verschwinden der Rituale.Eine Topologie der Gegenwart.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2023年8月出版)

Kapitalismus und Todestrieb.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2023年7月出版)

Vita contemplativa.oder von der Untätigkeit.

--------------------

韩炳哲作品(第3辑)

《大地颂歌:花园之旅》(2024年1月即将出版)

Lob der Erde. Eine Reise in den Garten.

《时间的香气:驻留的艺术》(2024年1月即将出版)

Duft der Zeit. Ein philosophischer Essay zur Kunst des Verweilens.

《叙事的危机》(2024年1月即将出版)

Die Krise der Narration.

【专家推荐】

在这个行动至上的时代,韩炳哲将以往哲人们所推崇的沉思生活再度激活,呼吁以无所事事的静观姿态对抗当下以行动为标准的生活,从而救助我们因为绩效的过剩而疲惫不堪的生命。显然,对于今天忙碌的人们来说,沉思韩炳哲所推举的沉思生活就已经是沉思和重启自身存在的开始。

——张生,同济大学文学院

我们正在进入AI辅助生存社会,如果运气好的话,很快又会向着AI劳动社会前进。AI替代人类劳动才刚刚开始,“无用之人”的焦虑已经袭来。越来越多的人承认:韩炳哲所讲的“无所事事”,已成为一种生存优势或必备能力,帮助智人在新科技倦怠中活下去,活得更好。

——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与早期的海德格尔的“决断”和阿伦特的“积极行动”对话,回到节日和沉思,用不行动对抗功绩社会的盲目行动。细究起来,有点矫枉过正和过于高蹈。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编辑推荐】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现实社会情状和人类心灵境况,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形式,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阅读韩炳哲在世界范围内已然成为现象。韩炳哲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包括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称赞。巴迪欧亲自为其代表作《爱欲之死》作序,华东师范大学刘擎教授诚挚推荐。

(5)韩炳哲及其作品在国内学界和读者群体中迅速觅得知音。韩炳哲作品第1辑共9种(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出版后,来自哲学、艺术、政治学、传播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人文社科类非专业读者迅速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誉之为“地铁上的哲学家”“浪漫派色彩的新存在主义者”。

(6)中文世界较系统和完整的韩炳哲作品集(共21种图书)。韩炳哲作品第2辑共9种,将于2023年8月出齐;第3辑共3种,将于2024年1月出齐。

(7)《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在绩效社会和过劳时代诉求一种疗愈性的宁静沉思,以“静观太阳光辉”抗拒“行动就是律令”!

绩效是新自由主义的剥削方式,也即自恋主体的自我剥削,在一种停不下来的行动和竞逐中,产生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心理病症。

“沉思的生活”和“行动的生活”是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一对概念,汉娜·阿伦特在她的时代背景、她的思想脉络中鼓舞行动的生命,反映出当时社会和知识人群的精神面貌,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日益深陷多动和过劳的熟悉信息时代,一种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的生活节奏对“劳作动物”来说,也许更加有益。

韩炳哲骨子里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派,这一点在对诺瓦利斯自然主义观念的追溯中暴露无遗。人类不应该将自身看作神与万物之间的代理人。在放下欲望和盲动之后,人类才能消除孤立、分隔和疏离,迎来一个和解与和平的时代;才能成为一个“生命体共和国”的公民,在那里,人与植物、动物、石头、云、星无异。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文学和天主教神学。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

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让韩炳哲对于数字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批判,显得尤为重要且富于启发。

——————————

阅读韩炳哲,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

(展开全部)

用户评论
比较少提及列维纳斯相关(在目前看到的韩炳哲小册子里这一点算少见的),比较多在谈论阿伦特 阿甘本等讨论的政治与行动,区分沉思生活与行动生活,并指出二者结合才是圆融的生活,无所事事带来的是建立在无聊基础上的行动,这些指向尚不存在之物的能力,安息日不是创造的终结,它恰恰才是创造的指向和必需的基础,无所事事造成一个临界状态,一个非规定性的场域。遗憾的是尽管谈到界限消失、自我与外物与宇宙地等齐种种与庄子言说本来颇为契合,在本书中庄子旁注一章中却显示出的是对庖丁解牛一段彻底的误读误解。 有几段可以启发对惠特曼诗歌的解读,比如最后部分诺瓦利斯诗文的引用,谈到诗歌产生最高的共情和合力以及最紧密的共同体,又如绝对存在之缺失谈到心理能量回流抛向自我围绕自我旋转没有世界,可能这是郭沫若与其效仿的惠特曼的区别
当一个无业游民读到:“倘若没有休息,人就失去了神性”,这简直比什么人生箴言都更有安慰功效。可惜最后两篇我太困了,实在看不下去。
这是一本为INTP人格辩护的书,韩炳哲在这本书中阐述了沉思及无所事事为何重要,以及无所事事为什么是人努力的最终目标。 在资本主义社会新自由主义思潮下,生产及消费所营造的“行动”取代了一切,人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想。在今天这个社会更甚,从早到晚,我们的眼睛和头脑被各种短视频、热搜、新闻、八卦充斥,信息的极度过剩的同时反映出思想的极度匮乏。在绩效社会里,为了完成更高的绩效,人会被各种“行动”催促着,自由地进行自我剥削。在今天,生命已崩解成生存,成功、成就和竞争都只不过是生存的形式。然而在自由的竞争中,自由的并不是个体,而是资本。无所事事,让人回归到生命的状态,让人成为其所是。人在无聊和无所事事中得以完满。
无所事事需要花费时间,需要长久的停留。需要深入的、沉思的驻留。在一个匆忙的时代,无所事事十分罕见,一切都变得短期、短促、短视。
不是对新事物的激情,而是对现存事物的惊奇。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在沉思中汇流。
3.5星吧,你韩的书基本上就是那几个概念不同侧面的反复论述,但挺喜欢神圣时间这一部分的。
人是一种叙事动物(animal narrans)。然而,我们的生活并不是由那种能带给我们意义与方向的叙事决定。这样的叙事能够起到联结的作用,并且具有约束力。我们接触的信息非常丰富,但由于缺乏叙事,我们迷失了方向。如果像尼采所言,人的幸福取决于有一个“不容讨论的真理”,那么我们的确没有幸福。真理是一种叙事,信息则是一种加法,因而无法凝结成叙事。信息加强了数字的偶然性风暴,也加剧了存在的缺失。没有什么能保证自身具有约束力和持久性。增加的偶然性破坏了生活的稳定性。p55
当下一切的休息只能称得上是为了再出发卷业绩效绩成绩的准备,而不去追问为什么要去追求这种“绩”,也不会引发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这种无用和看起来无所事事的时间才能思考的沉思。在效绩的斜坡上,生命得不到一种灵魂的放置,这是韩炳哲在沉思和时间维度上的另一个展开。
沉思是对日常生活的悬搁,是主体身份的让渡,主体弃绝自我以听任事件发生;在绩效社会它被误解为无所事事,但沉思又把一切“为了”行动加上括号,力图以其荒谬姿态唤醒人的尊严:人区别于生存的存在的尊严;沉思是浪漫化,是对世界的施魅,它“让事物释放到其本质中”(这或许是拯救的原义)以把陌生的亲密感呼唤回来。它打破了单子自我满足的幻象,将因存在缺失的孤独个体与其久已疏离的周围世界联结,因为存在总已是共在。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节日,节日带来恒久,在其中人才得以“直接与更高的真实邂逅”与神圣照面,节日的社会是创造共同体的社会,来临中的共同体也将是节日共同体,绩效主体回归叙事主体,并在先定和谐中与万物融合
需要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