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的封面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出版时间

2021-08-01

ISBN

9787522500720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反智主题必读书目

◎作者再传弟子、美国史专家王希教授长篇作序,许纪霖、周濂、王绍光联袂推荐

◎译文准确, 还原作者犀利冷静的风格

★编辑推荐

反智不仅是美国的偏见,更是全世界的隐疾。

历经半个世纪、剖析美国反智心态根源与演变的里程碑式作品。带你领略一代史家的思想视野、深厚积淀和犀利文风。

★内容简介

“反智”不仅仅是理智一时受到蒙蔽的现象,而是更多反映出长久以来不同群体出于各自利益诉求,对知识分子和智识呈现出的复杂心态。

在本书中,霍夫施塔特按照不同领域对美国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反智”态度及其演变作了系统性梳理,依次讨论了福音派宗教运动、“专家”时代之前绅士阶层在美国政治领域的衰落、美国商人始终贯彻的实用主义理想,以及教育方面的变革。

他的观察细致,研究扎实,叙述生动,重温此书,我们会看到隐藏在“民主”“平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政治实践之下的另外一种我们不太熟悉的美国历史和文化。

本书获1964年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

★媒体推荐

这是美国史学史上一部传世的杰作……是想了解今天美国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一本书。

——余英时

[霍夫施塔特]对每个主题的研究都会产生一种开拓性的效果:或者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或者将既有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或者为未来的研究设定议程和方向。他的写作拥有自己的风格:潇洒不失优雅,生动不失严谨,犀利之中含有诙谐,“文史不分家”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最完美的演绎。读他的史学著作,读者能同时感受到充满哲学意味的启示、社会科学分析方法的力度和文学的典雅。

——王希,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

不疏离,不顺从,在自己的身上克服时代,同时成为时代中的人,这是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中给自己和所有知识分子提出的任务。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美国与欧洲不同,缺乏贵族的传统,有悠久的反智主义传统。各种左翼或右翼的民粹主义,背后都有反智主义的思想源头。本书从宗教、政治、文化和教育多个领域,深入叙述和分析了美国日常生活中的反智主义,敏锐地发现:反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主义,恰恰是那些具有智性的人物发明的。这就像虚无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信念一样,反智主义也是一种以智性包装的意识形态。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霍夫施塔特先生讲述的这个迷人故事,并非蛋头和愚人之间的粗糙争斗。它是一幅丰富、复杂且富于变化的图景,展现了一个在被追求实用结果的理想支配的社会里,知识分子生活的样貌。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踏上霍夫施塔特开启的宏大之旅将会是一次令人炫目的体验……正如他所说,反智主义深深植根于一开始的国家文化……如果你准备将美国生活看作是傲慢而开明的少数人和粗野的大多数之间的斗争,那么就读一读《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吧,它应该能矫正你的偏见。

——尼古拉斯•莱曼,资深媒体人、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院士

目录
序言
中文版序言
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章 我们时代的反智主义
第二章 论智识的不受欢迎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宗教部分看不太懂,但其他内容非常充实,开头的导读也很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我们理解美国现在的一些独特的反智现象。
后浪诚意译版!!!这次我们找到了作者的再传弟子王希教授作三万字长篇导读,合作专业译者,以及编辑老师悉心的校对,最大程度还原理查德•霍夫施塔特教授冷静犀利的文风,希望可以给到大家近乎英文原版的流畅阅读体验~
我是本书的编辑,为方便读者比较,需要说明一下,编校的过程参考了译林版本和台版(八旗文化),个人来说,译林版的注释非常扎实和用心,补充了很多背景信息,缺点在于有些地方不够准确;台版明显流畅很多,体验非常好,但漏译的情况也明显,有些自由放飞(不知道理想国版是否有完善)。我们的这版译者则比较还原霍氏的遣词造句风格。另外特别要提到,本书的序言作者是王希老师,他和霍夫施塔特不仅有着求学经历上的渊源(王希老师的博士论文老师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正是霍夫施塔特的关门弟子,也是其最优秀的学生),而且对霍氏的个人思想历程转变和困境有着十分细腻的把握。借助这一精心写作的序言,读者将对《反智》的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公版书竞争激烈确实无奈,但若能推动大家对反智问题和美国历史的了解,也是好事一件吧。
亮点总结:导读是精华;大量使用直译,比较准确(个人偏好直译);注释详实,还原写作语境。与译林社的版本各有千秋吧。
很有意思的思路,反智主义只是明面上的说法,实际却是美国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对美国生活模式的探索,不但有对原宗主国生活模式的反叛,也有对原宗教体系的重构,还有对哲学、教育等多方面的探索。所谓进步最好是可以摸石头过河,这本书本质上就是一块很好的石头。
深厚的反智文化渊源;知识分子面对智识和大众民主的困境。对后者去公共教育领域寻找答案又是否会违反人的生物本性,是否会被认为是对个人自由发展的侵犯,通过洗脑创造出一个“美丽新世界”?
看书名,想当然的理解为这是一本比较好读的书,毕竟是“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么。恰恰相反,这本书需要对美国文化和知识分子阶层有一定了解才能读的比较通顺。 本书从宗教、民主政治、商业和教育等角度出发,解读美国的反智主义。 但是从我作为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恰恰没有看出来的事美国生活中到底存在怎样的反智主义。作者似乎只解读了,宗教,政治,商业和教育,但与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联结却很少,很难看出反智主义到底是什么,智识阶层又是什么,而为什么这些导致或者加剧了反智主义。
1.关于民族性的所有写法都不可能完全自洽,但不妨是一种观察的角度;2.书中讨论的是普通美国人生活中盛行的一种“反智”文化,其特征是贬低理性生活、拒绝独立思考、怀疑乃至仇视被称作“知识分子”的人;3.具体在宗教上的福音派、原教旨主义,商业上的实用主义,政治上的平民主义,教育上的杜威主义,反智主义建立在美国的民主制度和平等主义情绪之上,川普虽然下台了,但川普主义会长存;5.书中引用爱默生的话值得自信的人民细读,“让我们诚实地陈述事实。我们美国有华而不实的恶名。伟大的人,伟大的国家,从来不是那些自吹自擂的丑角,而是人生恐怖真相的洞察者,他们鼓起勇气直面现实。”
作者所谓的智识intellectual,并非中文字面上的智力或智慧,更非一般性的知识,特指知识分子群体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以这个定义看,别说美国反智,中国也完完全全是个反智的社会。我猜想成书年代,这个主题也许正是新鲜而尖锐,作者作为美国著名公知,阐述自然全面详尽,学习了很多,尤其是宗教历史部分。然而,在序言里就提到,这不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多的是个人风格强烈的笔记,那么章章回回中感到作者对“智识”的定义根据需要随意取舍,经常有个例到一般的归纳逻辑缪误,举例也很难看出有一般性。总之,有一点失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普利策奖的评奖人应该都是知识分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