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封面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美] 司马富

出版时间

2022-02-01

ISBN

9787522506296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在跨越三个世纪的清朝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丰富多样的演变与融合。从满族统治者的汉化尝试到汉族精英的文学创作,从儒家思想的普遍性到阴阳观念的深远影响,本书引领我们穿越时空,揭示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无论是对清朝宫廷艺术的赞美、对科举制度的反思,还是对宗教生活和民间习俗的描绘,都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Richard J. Smith,美国莱斯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主攻清史、中国近代史。他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获得政治学学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Smith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清代及近代历史的深入研究上,他的作品对于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张安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专注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她的研究关注点在于这个时期的跨文化交流现象及其影响。 荆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博士生,研究领域涵盖日本近现代文学、旅行文学以及日本汉学,展现了对日本文化深厚的理解和探索精神。 康海源,拥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硕士学位,目前任职出版社编辑。他已翻译的作品包括《重归一统》和合译的《神武军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风习与展现》,显示出其在历史文献翻译方面的专业能力。
推荐理由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一书深入剖析了清朝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满族与中国其他民族的文化互动。它不仅展示了清朝作为一个统一帝国的强大力量,也揭示了其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动态发展。通过细致的历史探讨和丰富的学术观点,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远影响的独特视角,尤其适合对明清历史、文化交融或传统思想感兴趣的读者。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清代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满族与汉族文化互动及多元文化并存情况的研究者
对儒家思想、阴阳哲学或传统艺术有研究需求的学者
对于社会风俗、文学思潮或性别角色变化有兴趣的一般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我不是清史研究者,不知道给的星星是不是太多了。如果是给英语世界的读者看的清代文化史,应该是足够好了。我们的新清史花了那么多钱,应该有点史学自信了吧,不知道。今年过年是在东北,带着这本书也是机缘。母亲家是旗人后裔,对于满文化有一点皮毛知识,我只想知道,满文文献都翻译好了,也都在清史研究里用上了?
系统介绍清朝文化的海外汉学著作。主要阐述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但也对非儒家的佛道思想,非汉族的满、蒙等少数民族,以及法律、军事、科技、女性、性观念等予以关注,并指出清朝文化的多元特征。作者认为清朝统治者并未完全抛弃满族文化,而是在保留本民族特性的情况下吸收汉族文化,而且他们在面对不同民族时会展现不同的“面孔”。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三个主题: 首先是认知层面,表现为强调二元互补的阴阳观念,这种思维方式贯穿始终。 然后是伦理道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最后是礼,它是前两个主题的具体表现,体现尊卑等级,维系着家庭和社会,并“将现实的世界与想象的世界”连接起来。 不过因为要阐述的东西太多,时间跨度也长,所以深度一般,不过对于普通读者也足够了。 书中有三处错误,长评细说。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从1636年“大清”成为国号到1912年溥仪退位为止的近三百年间,清朝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作者将清朝置于历史和全球视野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们的观点是如何在他们的制度、物质文化和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在“清朝文化完全汉化”和“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开充分的讨论,提供了关于晚期中华帝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且完备的介绍。
美国学者司马富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侧重文化)解读清代历史与生态的一部大众学术佳作,大致有三个层面的重要价值——一是之于文献综述层面,本书几乎汇聚了海外、尤其是美国的清史研究的方方面面的成果精华,并进行融汇、提炼与转化,形成学术读者与大众学者雅俗共赏的清晰生动内容。二是之于历史研究层面,本书清晰论述了清代历史生态相对于明代的革新、反动与异变,以及这种变与不变对于后世历史进程的影响。三是之于文化研究层面,本书全面、生动而细致地介绍了清代思想、宗教、语言、文学、艺术等大文化层面的方方面面内容,并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察视角和问题意识,考察清代文化生态对于现代中国和当代中国文化生态、演化走向与路径依赖的巨大影响。综上所述,是一部重要的学术史、清史研究和文化研究论著,值得关注和细读。
司马富在政治秩序、政治和经济制度、礼仪、社会组织、宗教和思想、伦理道德、语言和符号、文学艺术等等方面,综合性地考察了清朝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关于清朝的汉化和满族性的两极视角摆荡。在认知、伦理道德、礼仪三个主题上,还原了清朝文化的承继性、复杂性、流动性和特殊的创造性,呈现了清朝对于中国传统的某些文化实践和结构的选择性利用与支持。当然,一些地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略显常识化(因为英文原著面向海外读者),即便如此,整本书的研究材料丰厚,对海外汉学已有相关学术著述进行了大量的征引、转述和对话。
赶上了俄乌冲突,也是不太好看的缘故,读了差不多一个礼拜。如果只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华传统文化,这本书比较全面了。不过反向引进到中国,就显得太浅显了,毕竟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P.S.介绍清朝诗歌文化居然没有纳兰性德?!
当我们在讲“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这句话时,是否能够想到,两片看起来形状、颜色、大小都不同的树叶,之所以都被称为树叶,是其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大体相同。
參考文獻不足,註腳不整,無法繼續深掘,譯文一言難盡,難怪連編輯也赤膊上陣,越俎代庖了。Bug 1 處:P326,末行,“接筍“應為“接榫“。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