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日军毁劫与江南地区经济衰变(1937—1945)的封面

日军毁劫与江南地区经济衰变(1937—1945)

马俊亚

出版时间

2023-02-28

ISBN

9787522714127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础重大项目《中国经济抗战研究(1931—1945)》丛书中的第一本。本书以日据时期京沪杭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指出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破坏、掠夺和限制利用。由于日军的掠夺,向来被誉为鱼米之乡的京沪杭农村,在日据期间长期处于饥荒中,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况。整个京沪杭农村的副业经济,包括蚕业、林业、棉业、渔业和手工业等均惨遭破坏,受灾破产的农村人口之多,为历史上所未有。尤为令人痛心的是,这场侵略战争打断了京沪杭农村的现代化进程,阻断了京沪杭农村的改良建设和社会发展。

推荐语: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古人描写江南的典型景象。战国以前,这个地区长期受吴、越、楚文化浸染;两汉三国时期,中原文明与这里的江海文明相融合;南北朝以后,大量中原士家南渡,民风从剽轻刚硬转向斯文华丽。所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张养浩称:“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如此美丽的江南,却被日军的行径严重破坏,使江南的社会发展倒退不止数十年。在这场战争结束70多年后,重新审视和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等金融政策,重新看待日军侵略所造成的危害,极具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对抗战期间日军所作的暴行及犯下的罪行有了较多的研究,对抗战各类损失也有了较科学的计量,但对当时中国最发达地区江南所遭受的全方位损害尚缺乏非常系统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历史资料越来越丰富、国际交往越来越密切、技术手段越来越进步,深化对抗战时期江南经济研究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本书采用计量史学的方法,以数据叙事、论事。作者使用了可靠的历史依据,同时尽量采用中方、日方和伪方的资料互相印证,以形成证据链。力图进一步对诸多抗战史统计的关键数据进一步完善和修正。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最先向上海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对南京国民政府予以最直接的打击。尽管宣传策略上日军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论调,但作为战争的发动者,日方无论如何要考虑战争的长期性、持久性以及物资巨量的消耗性。日方领导人始终明白,己方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江南地区丰富的资源是支撑日军更长期和更大规模战争的有力保障。因此,对日军在占领江南后的各种破坏和掠夺的研究,是理解抗日战争史非常重要的一环,也可以对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遭受的牺牲进行一定程度的量化。

马俊亚,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和区域社会生态史。美国伊里诺依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LA TROBE)大学等大学访问学者。获江苏省“333”工程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称号。已出版著作:《被牺牲的局部》2023,《江苏风俗史》2020,《区域社会发展与社会冲突比较研究》2014,《区域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态》2013。译著《腹地的构建》《走向“最后关头”》。

目录
导言 5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江南 5
(一)经济腾飞与经济生态 5
(二)地区性社会全面发展 12
二、选题旨趣 2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