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告别的年代的封面

告别的年代

[马来西亚] 黎紫书

出版时间

2022-08-31

ISBN

9787530222317

评分

★★★★★
书籍介绍

✨ 黎紫书 首部长篇小说

✨《亚洲周刊》“2010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

✨ 第11届花踪文学奖

✨ 2011年《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 第四届“红楼梦奖”专家推荐奖

※编辑推荐※

✨ 十年之后 重版出来

✨ 书中之书 叙述中的叙述

✨ 向已然消逝和终将消逝的一切,Say Goodbye!

✨ 在《流俗地》之前,黎紫书曾经毫无保留,将自己所有的经验、所有的才情,灌注在《告别的年代》之中。

逃离的男子,焦灼的女子。迷失的文字,潮湿的小城。暂停在歌声中的交错时空,与兀自流动着的命运。

《流俗地》诞生之后,回首这些似曾相识的元素,《告别的年代》无疑有了新的生命。在退回生活本真之前,它保留着年轻作家身上难得的才气与野心。

※内容简介※

你在读这本书。

这是一部小说,长篇。

它看起来很古老,

但几乎找不到被翻动过的痕迹。

它的页码居然从513开始,

似乎这书的第1页

其实是小说的第513页……

“你” 是一个少年,住在一家叫“五月花”的老旧旅馆里。母亲因病去世后,你循着母亲的遗言,到图书馆沉寂的角落,翻出一本“大书”,即《告别的年代》。

杜丽安是街头流动小贩的女儿,机缘巧合,嫁给了比自己年长二十多岁的黑社会小头目钢波。她并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是小说《告别的年代》中的主人公。

“你”读完这书,杜丽安的故事渐渐走向明朗,而你黯淡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

※名家推荐※

不论是书写略带史话意味的家族故事,或是白描现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黎紫书都优以为之。而营造一种秾腻阴森的气氛,用以投射生命无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戏。

——文学评论家 王德威

马华女性书写第一人。

——文学评论家 郑树森

在文学条件异常贫瘠的马华文坛,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黎紫书都是个奇迹。

——著名作家 黄锦树

我觉得这本小说,或可视做某种失传小说技艺的活生生复现,华丽的戏台从不可能的虚空被汹涌创造出来。作为读者,我觉得无比幸福;作为同代华文小说创作者,我觉得她是屈指可数、顶级的、恐怖的对手。

——著名作家 骆以军

黎紫书,1971年生于马来西亚。自1995年以来,作品多次获得花踪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南洋华文文学奖等,个人曾获“马来西亚优秀青年作家奖”、“云里风文学奖”年度优秀作家奖、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奖”等。长篇小说《流俗地》获《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好书、2021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等。已出版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微型小说集以及散文集等著作十余部。

用户评论
4.5。企图玩弄结构,但这样刻意的结构反倒显得凌乱冗余,没必要搞什么元叙事、故事套故事、虚构小说家……三条线(作者、读者、评论家三位一体):杜丽安和钢波,最打动我的一个故事;你读《告别的年代》,你和玛纳,意识流般的叙事;韶子,虚构的作家,第四人,虚构的评论家,感觉这条线有点多余。但是,虽然有这么多缺点,依旧阻挡不了我对这本书的喜爱,黎紫书真的太会讲故事了,对这本的喜爱不下于《流俗地》
这是一本小说中的小说,读者也是小说里的人,这种写法很新奇,如果不仔细读,很容易把故事搞混。
1>2>3。杜丽安的故事好精彩,但我偏爱五月花。唯一的遗憾是它们之间隐蔽的联系如同小说结构的刻意被昭然若揭时必将失落。生活已经一塌糊涂,却没有一个能指望的人。黎紫书的奇妙就在于明明下一步就要矫情了,但她偏偏往平淡里写,写得日常,叫人忍不住也有期盼。
读了这本才会真正明白为何大家评价《流俗地》会用到“返璞归真”这个词,后者抛下了太多作者本已熟练运用的技艺。 可黎紫书还是很让人尊敬,能从文本中感受到作者“献身”文学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其实并不常见,今年读林棹很感动的一点也在于此。文学之于她们,像生命。 《告别的年代》用了三重叙事视角,层层叠加,技巧性很强也很难,初看以为是像《时时刻刻》那样的叠加和致敬,慢慢发现,依旧陷在文本造势本身,唯一的遗憾是,第一重故事本身就足够精彩,后两重总有些不相称的味道。
结构有点过度复杂了,但是不影响其中两层故事的好,是《流俗地》的练习版了。合上书的时候也想唱两句,聚散也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看的是这个版本9.26在窗外愈发喧嚣的午后车水马龙里,我枕着手掌压着书页的手臂,陷入了短暂又层层叠套的半梦半醒中。今年看得最快的一本书,在全书中末竟看出了一些安妮宝贝和黄碧云的影子,把自己吓到,还好黎紫书的文字很好地成长了,不再那么扭捏与疼痛文学。只是,或许,她仍然不太懂得割舍——有些故事,不必说得那么圆满。
像淤塞的血块和心头的肉瘤,细节的刻画到位了,故事的叙述足够精彩,好支撑飞驰的三线结构。果然几乎所有作家对长篇都有情怀的…
水,远不及流俗地,失望
相比于《流俗地》,本书的三层故事结构的确有些复杂。个人感觉第一层故事已经足够精彩,但正如黎紫书在与乌鸦的访谈中说的,那时候的自己,需要以获奖去写故事,获奖几乎是马华作家可以走出来的唯一途径,而这大概就是她琢磨出的可以获奖的结构设计。所以,看了《告别的年代》,才理解了为什么《流俗地》被称为返璞归真。但无论如何,黎紫书的文字,的确是华语文学中能让我读得意犹未尽的少数派,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微缩版马来四十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