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在细雨中呼喊的封面

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

出版时间

2023-06-30

ISBN

9787530222454

评分

★★★★★
书籍介绍

★余华首部长篇小说 一部生猛又温柔的少年心灵成长史

★写《活着》之前的余华,不一样的精彩

- 从早期先锋短篇到后期现实题材长篇的转型之作

- 令人目眩神迷的蒙太奇式叙事

- 如细雨般绵密的心理描写

我再次去阅读自己的语言,比现在年轻得多的语言,那些充满了勇气和自信的语言,那些貌似叙述统治者的语言,那些试图以一个句子终结一个事物的语言,感染了今天的我,其节奏就像是竹子在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余华

★一场孤独的回忆之旅,写尽少年成长中的彷徨苦涩与无所适从

“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回首往事或者怀念故乡,其实只是在现实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镇静。”

这虽然不是一部自传,里面却是云集了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感受和理解,当然这样的感受和理解是以记忆的方式得到了重温。…… 我在记忆深处唤起了很多幸福的感受,也唤醒了很多辛酸的感受。——余华

★无数读者私心最爱的余华作品

其实余华所有的小说都应该看,但最好的是那本《在细雨中呼喊》。——李健

★2023版全新装帧

新版封面作品来自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张晓刚的“蜉蝣日记”系列之一。

画家通过纸上油画和纸张拼贴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各种意象与情感相互叠加的回忆空间,与小说中时间与记忆的主题十分契合。

【内容简介】

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欢乐和苦痛,细腻地刻画了柔弱的母亲如何完成了自己忍受的一生,她唯一爆发出来的愤怒是在弥留之际;名叫孙广才的父亲又是如何骄傲地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彻头彻尾的无赖,他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对待自己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绊脚石;家中三兄弟的道路只是短暂地有过重叠,随即就又叉向了各自的方向。无赖的父亲、沉默的母亲、平庸的哥哥、对往事沾沾自喜的祖父……每个不起眼的小人物,都卖力于自己的人生表演。而“我”则在这一出出家庭闹剧中孤独地成长,像小动物一样观察世界,试探同类,艰难地理解家庭、爱和生命的含义。

叙述者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忆记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精妙无比,文学的光芒闪耀四射。这是一部少年心灵成长史,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余华

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文城》等。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2018年)、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2018年)、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2022年)等。

目录
自序 1
第一章
南门 7
婚礼 26
死去 37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真是一部精彩的作品。以前的阅读,只是发现前两章精彩。这次阅读,越来越觉得后两章也足够精彩。第三章写祖父母那一代,其实最难,但余华的叙述丝丝入扣,精彩纷呈,尤其写祖父与父亲的战争章节。最后的结尾精妙至极,让故事首尾相顾,一切圆融了起来。
当时余华才三十一岁啊,写得真好真带劲儿
好看
当我觉得我大概不会给书打五星的时候,这本书出现了。我是熬夜飞快的在网上读完的,很难用语言表达我读这本书的感受。终于有人写出我记忆中的时代了。不多不少,也许情节存在虚构,但是残忍和荒诞程度没有夸大或缩小,就是这个地方它本来的样子。
余华的书以前倒是都看过,但是现在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典型的余华风格,全书只有一个字不认识,也没有拗口的遣词造句。平静的语言,缓缓叙述着孙光林一生中所看到的种种。那个时代让每个人看起来都很苦,哭到每个人都想在细雨中哭喊。人性也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人性的幽微复杂,通过孙光林的双眼被放大,哪怕孙光林自己,也无法用简单的形容词就能够概括。同时,描写苦难,但不歌颂苦难。苦难永不值得歌颂,不经历苦难怎会有幸福的语句只是人们在无法避免苦难时所用来催眠自己的安慰剂。想打4星半,但没有半颗,又实在无法和《活着》同样评分,给4星。
“我永远难忘和苏宇站在池塘旁的这个下午。”“我抱住女人的感受......是抱住你的肩膀。”那个月亮时隐时现的夜晚,给予了我长久的温暖。 苏宇和孙光林这段是真的很美很哀婉呐,孙光林对苏宇的憧憬起源于对幸福家庭生活的想象,而苏宇的温柔与细腻,出现在那个年代的先锋文学文本中都显得有些穿越了哈哈。关键是余华本人是后知后觉这其中同性爱的意味,更是令人唏嘘。另外惊艳我的部分是在情人的婚礼上拴起一股上吊绳而后扬长而去的女孩。其余的部分,就仍是乡土文学那一套,父亲、祖父、曾祖,战火、流离、欲望,读起来都感觉嗯standard但没那么惊艳与突出的感觉。但是,真的看到了余华温柔的一面,浸润在文字里的。
看似荒谬,实则每日都在上演。
看鲁鲁和国庆的时候忍不住哭了,余华老师就只是平平常常地描述着人生的无力感,平凡又细腻,看完之后心里闷闷的,难受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I'm the dust in the wind, I'm the wind in the trees. 灵云乐队的《forever》与之绝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