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这个世界会好吗?的封面

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

出版时间

2011-05-19

ISBN

9787530964613

评分

★★★★★

标签

哲学

书籍介绍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艾氏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

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单是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是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与许多20世纪的儒家信徒相比较起来,他更逼近传统的儒者,确实地在生活中实践他的思想,而非仅仅在学院中高谈。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体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 。」 ——艾恺

「此次长谈时,先父已87岁高龄,可算时届垂暮之年了,可他不仅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而且话里话外不时流露出平和而乐观的心态,毫无老年人易见的感伤、消沉的影子。例如谈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儒家思想如今尚保存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多少时,他承认旧习俗多遭破坏,可他说“但不能说一扫而光啊!”“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他还有一种中国人的气味吧!”,因此他对中国文化在中国的“前途并不悲观”。至于说到世界的未来、说到人类的前途,他说:“我是比较乐观的。”那为什么如此乐观呢?这自然与他自有其坚信不移的理念有关,而这一理念又正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自己所提出的。他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人对自身的问题。」

——梁培宽

目录
出版说明 / 1
整理说明 / 1
艾恺教授序(艾恺作) / 1
一、我的思想的根本 / 1
001 儒家跟佛家 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梁漱溟先生的访谈录。五四时代的青年活到八十年代的并不多,这本访谈录便珍贵在可以用西化的角度与一位老儒生谈论问题。梁先生带有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许多特点:睿智、宠辱不惊、古板和迂腐。儒家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太大了,几乎没有人可以“拎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即使是毛泽东,亦只是利用马克思的思想,做刘邦的事情罢了。梁先生对未来很乐观,他仍然信任马克思主义。马恩二人而立之年所述理论,能让一位耄耋之年的学者支持,大概说明马克思主义确实有其天才之处吧,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已渐渐远去,而现今的文学领域却有众多沉默之人,众多谄媚之人,一个只有主流文学的社会,究竟会变成怎样?
昨天加班回去很冷,地铁上看完这本书,下了地铁瑟瑟发抖,去山西面馆吃面,回想最后一页的小故事,一战时期梁漱溟的父亲出门前问他,这个世界会好吗,他说会越来越好,三天后梁父在积水潭投水自杀。拉面来的时候我还在回想这个故事,一口热汤暖得我几欲流泪。
梁漱溟很早就与匪暖昧,并参与创建民盟,访问延安后更是对匪大加赞赏;在国共战争时期,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力,只有改朝换代式的成王败寇思维;认为匪得天下是由于毛的英明决断,丝毫看不到苏联的支配性作用,认知格局极为狭隘;直到1980年代接受艾恺访谈时仍然大言不惭地声称“最伟大的中国人物恐怕还是毛”,而且大谈“生命的厚度”轻描淡写地开脱匪的罪恶;这部访谈录中的回答往往答非所问、闪烁其辞,言谈亦多昏聩暗昧,也可见其思想根柢的浅薄。梁漱溟既没有基本的格局感和判断力,也缺乏真正的气节和操守,他本质上是萧伯纳一流的粉红色知识分子,思想主张和人生轨迹都与萧伯纳神似,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后半生一直在匪的魔爪旁伴君如虎。梁漱溟的后半生既要小心翼翼地迎合匪,又要努力伪装出一个独立知识分子的姿态,最终达成了目的。
1918年11月7日,粱漱溟的父亲梁济正准备出门,遇到漱溟,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世界会好吗?”梁济问道。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 三天之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 梁漱溟也前后自杀过两次,前些天一朋友头疼一个月也懒得去医院,我笑着说怎么现在我们对生对意义都是一副鸟态度,爱挂不挂的。现在反倒担心的是,这么鸟态度的人反倒会活得很长。这个世界会好吗?未必,也许,但愿吧。
老先生对这个世界实在太乐观了,他没料到,三十年后,这个世界不仅没变好,反而倒回去了,倒回去了。
补标 乡建贵物 前三十年的工业化的一道自我涂抹的伤疤。农民在九渊之下 你在哪
希望像梁老一样到死都认为“世界总是一点点往好里去的”,但是看着这个正在燃烧的世界,实在不敢奢望世界往好里去的事,只能寄念于内心仍怀有些希望罢了。
差不是给梁漱溟先生的,是给访谈和整理的。艾可的访谈因为相隔中西文化这个鸿沟,对这梁漱溟这么一个宝藏也问不出个三七五八,整理出书的时候,排版又很乱,有些话出版的时候可以精简一下,但实际读起来感觉是对着录音逐字逐句抄下来的,阅读实在说不上好。
许我浅薄,从口述史中看历史人物侧写,康有为的“窃画”、蒋介石的“虚伪”,梁漱溟的“厌女”,我们都是普通人。
起了个好书名。就内容而言,有点潦草,原因可能是准备时间不多,二人对对话的认知有错位。不过梁漱溟毕竟是大风大浪里纵横过的,气度和见识自有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