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外滩:影像与传奇的封面

外滩:影像与传奇

陈丹燕

出版时间

2020-08-01

ISBN

9787532154067

评分

★★★★★
书籍介绍
《外滩:影像与传奇》,陈丹燕“外滩三部曲”之一。作者以“非虚构”、“影像”这种特殊的视角,以海派式绵密、细腻的文字讲述了外滩的前世今生,揭开了外滩这艘内蕴丰富的历史巨轮光影斑驳的面纱。 在作者笔下,为逃避中国内战从外滩乘船离开的外国侨民,出生于上海、拍摄了1949年外滩的外国摄影师山姆·塔塔,携女儿到上海总会遗址追寻自己童年记忆的母亲,号称要重新点亮外滩的“外滩三号联合会”主席李景汉,以及租界时期连接外滩商业繁荣的洋泾浜英语,1950年代外滩长夜一般的寂静,1966年出现在友谊商店外墙上“全世界劳动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巨型宣传画,1970、1980年代的外滩恋人墙,1990年代的外滩改造工程……绵密的细节铺陈着那些与外滩有过特殊经验的人与事,使得历史具有了呼吸和温度。 全书配图170多幅。影像式表达与非虚构讲述联袂,生动再现了外滩前世今生的传奇。 陈丹燕,作家。多年来致力于青少年生活、上海城市变迁、旅行文学的创作。曾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上海书展畅销书第一名,华东地区优秀文艺图书一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宽容”文学奖,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金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及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颁发的年度优秀图书奖。
目录
PIECE.01 黑白马赛克
PIECE.02 宿命
PIECE.03 不可能的世界
PIECE.04 纪念碑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毫无疑问,外滩沿岸连片的西方建筑,象征着昔日远东第一大都市的辉煌。它是精巧而怀旧的,但同时又暗含着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原罪。就是如此一种介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暧昧氛围,造就了上海的布尔乔亚现代化传统。
第一章太乱了,语言复杂不知其云但是却很苍白…剩下科普意义更大
关注上海,关注外滩
对于这种又长,又让我恨不得一下子读完的书,向来又爱又恨,那沉甸甸的一本拿在手里,让我感到的是充实和安心,每次读到大脑抗议实在需要休息时,我都要深吸一口气,来缓一缓书本带给我的沉醉,而这本书就是这样。
对此,浦东新区经贸局商业处处长荣雪伟则透露称,目前新上海商业城商圈,张杨路到商城路,到崂山东路到浦东南路,截止到2005年底有24幢商务大楼组成,其中办公面积约50万平方米,商业面积共47万平方米,其中38万平方米商业面积以及办公面积都在营业当中,8.6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目前正在建设当中。
和我预期的内容差距非常大,作者的文字功底有,但是风格不如去写女频小说,非虚构写成这样真的抠脑壳,唯一觉得有意思的是那段决定嫁给香港船员而得以进入友谊商店购物的女子的自述
太多太多的形容词,华丽丽的堆了满篇,但带给我的画面感十分有限。洋泾浜英语相关的内容蛮有吸引力。感觉应该有图片的地方却没配图,作者自己拍摄的大部分照片有些随意了。
一开始抱有很高的期待,题材也是我感兴趣的,但阅读的过程却略感失望,可能毕竟不是上海人吧,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作者大段的伤秋悲春只想让我不断的快进。读完以后,对外滩的了解也仅限于几个不错的故事,但这也许是作者的本意——不是单纯的阐述事实。只是对于想了解外滩发展变化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大打折扣了。
下次走过外滩的老房子 应该会有停驻片刻的冲动 虽然有些文字稍显做作 但却是提供了一些看外滩的新角度
对我很难读进去,全书浓浓的落寞气。上海对于归宿和身份感的迷茫,外滩的传奇和投机本能。风卷残云沧海桑田后的冷静自处。没有多少生活感,多是大的背景和视角,与程乃珊的上海四部曲完全两种风格,更喜欢细节有温度的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