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魔山的封面

魔山

[德] 托马斯·曼

出版时间

2014-10-31

ISBN

978753215484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个疗养院为中心,描写了欧洲许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其中有普鲁士军官、俄国贵妇人、荷兰殖民者、天主教徒……他们都是社会的寄生虫。整个疗养院弥漫着病态的、垂死的气氛,象征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作品通过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揭示出颓废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血缘关系。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抵达
三十四号
在餐厅里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疗养院中慵懒的生活、悄然流逝的时间、弥漫着的虚无主义,都有谜一般的魅力。而且对我是很本很特别的书,在读书期间几乎和主角同时遭遇疾病、爱情,有时真感觉现实不过是小说的翻版
四月主题国家——德国——托马斯·曼 毕业
出差前就开始了……拖拖拉拉地读了好几天,今天睡前读完了上册,入戏了,感觉自己都有点发烧了,现在躺在床上研究一些精美的古董体温计。
上卷主要谈时间与无聊、人文主义与世事的失真、生物学引来的那种澎湃感,写作精巧极了,爱恋、在独特环境之中人的变化(或许不独特环境也变成如此,略过。举例而言,山上的常识这个概念)、精神分析,极其之美妙。下卷颇有篇幅的博物、生命科学这些自然感;梦境;音乐;现世享乐与麻木不仁; 对死亡之反复讨论,象征什么,如何对待;两大人物的对垒(大概是人文精神与神学背景社会主义,后者不好讲清楚,这种神学色彩又与贵族性相联,还有革命意义)。对话是对话,情节并没有落下,出走的与回来的、探视的均有所描述,穿插其中颇有味道,对话是种表达,或许对话没有吃掉一个小说的结构、故事、对读者的“说”。小说据说是古典的尾巴,所谈的时间、死亡、解释又是如此现代。另,存在主义不是个发明,是总结。描述通灵,此亦是西方精神之一种发展。
2016062:十月份的打卡书,841页。自己买的书,哭着也要读完。读过的最艰难的书,没有什么情节进展,大把的心理描写、理论叙述、神话新说,我完成了汉斯的计划,实实在在啃了三周。就像读科普书一样,得逐字逐句,就这还动不动就串行,不是烧脑,而是考验耐心。说真的它太罗嗦了,为什么会获得诺奖?是太厚重了?德国文化太典型了?我是看的一知半解。其实它更适合刚毕业没有方向感的孩子、或者刚退休有了大把时间的老同志。如果能有一段放空的时间,不为凡事所扰,放慢进度,跟上魔山的节奏,还会再读一遍的。
正如作者所言,这个故事不新鲜有趣,甚至有时候很无聊,但又不枯燥无味,“它只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故事”,简单明了,这是一本渐入佳境、适合反复咀嚼的书。里面除了大段大段的哲理论辩需要费力去梳理外,其他的还蛮有意思的,光看书名会以为是一种西方(魔)奇幻小说,其实不是。作者很有创建和开拓精神吶,而且行文中对于叙事时间的把控和人生序列的把控,很有意识流的感觉!那种混乱和混沌,从一开始具有明显的时间线索,到后来不知今夕何夕,线性时间模糊转为时间区隔,也对应了人处于平原生活方式和山庄的生活方式的淡化与同化。要是能懂德文的话,真想瞅瞅原文有多精神采!
太牛逼了…是一部欧洲近代观念史,是尼采/歌德对于死亡观念的同情的回音,是哈姆雷特问题的二十世纪变体,也诚然是今日世界的镜像。“从这死神的世界节日里,从这燃烧在雨夜黑暗天空下的狂热里,什么时候是不是也能产生出爱呢?”哀哀我心。不懂德语定会错过托马斯曼那些天才洋溢的语言游戏,不过杨武能先生的翻译本身已然是杰作中的杰作。
读这本书要很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个人不太了解,读得也似懂非懂。可能是塞特姆布里尼和纳夫塔关于现代性和神学宗教,肉体精神,东西方的争论。
托马斯曼,德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颓废主义。
德国人人均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