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诺拉·韦伯斯特的封面

诺拉·韦伯斯特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出版时间

2015-12-31

ISBN

9787532159185

评分

★★★★★
书籍介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在爱尔兰东南部小镇恩尼斯科西,家庭妇女诺拉•韦伯斯特中年丧夫,要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手头拮据。

诺拉沉浸在失去挚爱的悲痛中,她期待能出现任何机会摆脱困境和烦恼,又害怕自己要回到结婚前的那种单调、压抑的工作生活中。另一方面,小镇居民的生活距离很近,似乎人人都知道彼此的秘密。敏感的诺拉变得自我、固执,有时会失去耐心,她要捍卫自己的家庭隐私,却也忽略了两个年幼的儿子失去父亲后的伤心和变化。

渐渐地,凭借歌唱天赋和友谊的力量,诺拉看见了新生活的一线希望。

托宾历时十年完成的这部最新小说,塑造了诺拉•韦伯斯特这个当代文学中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

历时十年,爱尔兰文学大师托宾创作时间最长的长篇小说

托宾以母亲为原型,塑造了当代文学中最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之一

入选奥巴马圣诞购书书目引起轰动

2015年英国霍桑顿文学奖获奖作品

荣膺《每日电讯报》、《星期天泰晤士报》、《旁观者》杂志、《金融时报》、《观察者报》年度选书

——————————————————

主人公与读者的情感距离如此之远,使得诺拉•韦伯斯特有时几乎像是幽灵。但正是托宾极度的节制,把原本可能是常见的悲痛与生存的故事,提升到心灵探索的高度。其结果便是这部闪闪发光的、简约的小说,在书中的某些瞬间,日常生活近乎神秘。

——珍妮弗•伊根,《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这部小说理当像诺拉倾听贝多芬音乐一样细读。它让你陷入沉思……我们与韦伯斯特一家的关联使我们想象他们在那里,生活着,渴望着,炉上的火劈啪作响。

——《卫报》

托宾精确的散文和对情感细微之处的关注,都在这本书中得以最佳呈现。

——《旁观者》

科尔姆·托宾是具有国际声誉的爱尔兰当代著名作家。他1955年生于爱尔兰东南部一个积极投身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家庭,毕业于都柏林大学,主修历史和英文。

自1990年发表处女作小说《南方》以来,托宾已出版七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一部中篇小说、两个戏剧和多部游记、散文集。《黑水灯塔船》(1999)、《大师》(2004)、《玛利亚的自白》(2012)先后入围布克奖决选名单,《大师》荣获2006年度IMPAC都柏林国际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布鲁克林》获2009年度英国科斯塔最佳小说奖。他的最新作品是长篇小说《诺拉·韦伯斯特》(2014)。2011年,英国《观察家报》将其选入“英国最重要的三百位知识分子”,同年,他获得爱尔兰笔会文学奖,以表彰他对爱尔兰文学做出的贡献。2014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外籍荣誉院士。

托宾的作品主要描写爱尔兰社会、移居他乡者的...

(展开全部)

用户评论
科尔姆•托宾有时候对情感的克制几近残酷,让人对书中的角色产生一种不真实的距离感。明明丧夫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变化,但在托宾笔下总是那么轻描淡写事不关己。所以直到多纳尔要被转去圣彼得学院,所流露出的因为爸爸去世而不愿呆在现在的学校被关注的情绪时,我感受到了令人心碎的疼痛。
已购。整个阅读过程被一种惶恐的情绪笼罩着,换一个角度看,这本小说其实是关于死后世界的,只不过不是关注死者的死后世界,而是关注死者死后的世界——生者所受影响。比如莫里斯的遗孀诺拉的世界。写得非常细致,提供了许多没能想到的细节~
非常好。写诺拉在丧偶后重建自己的生活。其实在痛失所爱后,旁人有时不会注意到,并非他们的生活中缺失了什么,而是这种“缺失”填满了他们的生活。所以诺拉要去做一些莫里斯没有和她一起做过的事;儿子要去读一所父亲未曾执教过的学校。忍不住和巴恩斯Levels of life做对比(都是丧偶,都找到了音乐):巴恩斯其实是直接把grief和bereavement剖析得很清楚给你看,所以很痛;托宾则是把这之后的日常写到极致,反而舒缓有光。一想到他这书写了十几年,每年写一点儿,就更羡慕托宾的写作状态。他引人入境的本事也厉害,不像有的作品读了十几页还在一堆人名里打转,托宾的书在两三页里就能把读者拉入整个情境里。整本读下来都非常舒服。
看完之后觉得这个简介总有点不太对。
托宾擅写shadow下的人和生活,高明得你无法判断他是否有意为之地制造距离与神秘感。闲闲一笔带回过去的日子,婚前和女友们的恩怨,婚后夏夜的啤酒和谈笑,幽灵是存在的,但他秘而不宣。Joan Didion的丧恸他读过,但他从不横剖Nora的丧恸,他写的是流逝的时间,与周围人的亲疏远近。没有人体解的决定就不解释了,我们眼看她一点点活得更自在,也希望让两个儿子更自在,一点点重掌生活的自主权,但不是强势的。偶尔一点惊心动魄,是在雾气迷蒙的海滩上对幽灵的渴盼,在音乐课上点一句这是亡夫未曾涉足的地方,是在大女儿带男友回来时不期然的打扮,被洞穿的心事。依旧不解释。就是这不解释让人心甘情愿地跟随,心甘情愿在回忆与旧地间与命运共处,误以为我们也走出了阴霾,误以为我们也走出了伤痛。
生活中的事情被掰开揉碎,日子也就没那么难过了。
后半段看得疲软
静水深流,差点弃书,看到100多页精彩才现
一个悲伤的故事。写的极为细腻,极为克制。装帧超级棒。
她静坐于修葺一新的后室,被轻盈的音乐环绕。唯一的,仍留在她身边的孩子,正在楼上,不时传来一阵轻微的声响,让她感到安心。除此之外,一片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