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花腔的封面

花腔

李洱

出版时间

2017-12-01

ISBN

978753216380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以寻找主人公葛任为基本线索,以破解葛任的生死之谜为结构中心,描写了葛任短短一生的生活境遇、政治追求及爱情经历,讲述了个人在历史动荡中的命运。 小说的最大特色是以三个当事人的口述和大量的引文来完成叙事。书中众多的人物性情不同、身份各异,以不同的腔调来叙述这桩历史谜案,显得意味深长,引发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记忆与遗忘、饶舌与缄默等诸种生存状态的体验和思考。 李洱,男,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高校任教多年,后为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兼任《莽原》杂志副主编,现任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当代中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始终坚持知识分子写作立场,百科全书式描写巨变的中国。著作有《导师死了》《现场》《午后的诗学》《遗忘》等中短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长篇小说。《花腔》2002年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被评为三十年(1979—2009)中国十佳长篇小说。曾获第三、第四届“大家文学奖”(荣誉奖)、首届“二十一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长篇小说《应物兄》则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被译成德语、意大利语、法语、英语、韩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文字。
目录
作者简介
自序
卷首语
第一部 有甚说甚
@ 消息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写法很创新,需要也很有特色,只不过总觉得有的人物的说话和个人性格不太搭配
《花腔》里的“我”是蚕豆的女儿,没说蚕豆还有儿子,那么《应物兄》里的葛校长真是蚕豆儿子吗?有甚说甚,绿日的,又耍花腔。
四星半。继格非之后终于挖掘出的优秀国产作家!
写作的野心很大,也非常有实验性,但我始终觉得,与其写一部看起来写法非常有新意,但一眼就被人看穿的作品,倒不如写一个纯粹的好看的故事,其实那种写作更有难度
历史的“罗生门”,复调式叙事确实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打破了官方的历史话语霸权,所以葛任的死并不重要。但读到最后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似乎什么也没有读,故事本身比较乏味。它固有其文学史上的意义,但个人不喜欢。
想要营造戏谑的气氛,实则充满了中老年人自以为是的酸臭,毫无魅力可言。我强忍着看了一上午,十分想吐。
和《应物兄》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些小花头、小聪明、戏谑的语言真的一模一样,当然,这本要比应物兄好太多。双线叙事、多角度叙事、不可靠叙事、元小说,很炫的一本。但后面略显拖沓。
喜欢的不得了,因为之前是从来不看历史小说的,甚至对历史小说具有偏见。足够量的文体实验消弭了我的偏见,正如书名一样花腔,白,赵,范的言论和材料都是一面之词,没有一个完整的关于葛任的答案,随着读者的阅读对葛任的求解渐渐变为对书写叙述本身的理解和关注,似乎葛任是谁?这个问题一点也不重要,而是从各自的叙述中包含着对历史以及时代身份的理解,政治的黑暗,时代的动荡,命运的交错似乎都融汇在这所谓的叙述之中,大面积的材料铺面而来,读者甚至是作者都不能去伪存真,最后正如历史一样,葛任即个人,被权威定义为民族英雄,这正是个人在时代的,历史的潮流中所遭受的命运,没人关注他到底是国还是共,正如胡适所说的历史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把个人名誉拉拢过来为结局。书中语言幽默,粗野,有时文人化的灵巧,文雅,充满了文人气质。
李洱的杰作,而且几乎能肯定就是李洱创作生涯中最高的杰作——从语言到文体都非常优异,而这竟然是现在的李洱失去了的。但是,论铅字下其思想的根底,李洱却显得那样猥琐。李洱如何成功地模糊了现实和故事,就如何失败地理解了瞿秋白。为什么历史中的瞿秋白的选择和小说截然相反?为什么政治生涯失意时,“易嘉”“静华”仍旧孜孜不倦地在《现代》上译介理论,积极论争?即使以前看到军警宪特吓得面色苍白,为什么“林祺祥”后来还能在瑞金坚持游击?哪怕〃多余的话〃尽坦软弱疲惫,为什么最后瞿霜仍选择为义致命?就像那句美国谚语反过来说:走路像只猪,叫声像只猪,可它偏偏不是猪。这或许是上一代🇨🇳文史工作者较普遍的特点之一:无论如何卖弄新理论或新方法的“花腔”,都难以掩盖伊等对革命及革命徒人格的想象力何其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