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的封面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

[英]基思·特斯特

出版时间

2020-06-01

ISBN

9787532176472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是社会学家基思·特斯特反思后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的一部力作。他在其中关注的是一些境况,是后现代性得以存在的利害关键和可能条件,而他主要取材于“世界的写作”,关注有关我们世界的神话/迷思,去探寻人们都靠着哪些故事,来做出妥协,为实际活动提供理据,并使挫败可以接受。

或许可以把后现代性看作是人类历史的巅峰,不仅如此,还像是自哲学诞生以来被人们不顾一切、满怀期冀地表达的所有那些希望和雄心的终极实现。只要毫不理会前历史性人群和历史性人群破败不堪的残余,任他们隐约闪现着后现代性金碧辉煌的拱廊街外,这时候,仿佛这个世界已经最终获得了完满清晰 的呈现。

人们不再有需要,不再有不适,但同时那也意味着,不再有希望。

过一种后现代的日子,就是要活在一种无视之中,无视现代性的教益,尤其是卡夫卡的教益:希望的前提条件就在于,所希望的东西必然是无法抵达的。活出后现代的生命,就是要活在一种真理之中:其实,唯一比未能实现希望还要糟糕的事情,就是实现希望。

目录
第一章 界限
第二章 特性/身份/认同
第三章 怀旧/恋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感觉四、五章相比前半部分似乎略拖沓,第六、第七章则不仅转入了对“后现代性”的刻画,刻画本身也开始变得表达暧昧、富有“后现代性”。无奈,“后现代性”具有不可言说的性质,它以消极的方式拒绝物化,以终结历史的方式取消了现代性的矛盾,它是“detachment”,而不是“solution”。“过一种后现代的日子,就是要活在一种无视之中,无视现代性的教益”,现代性的超越欲望被超越,但“后现代性”自己却不提供任何教益,它是现代性因困惑而佝偻的身躯的影子。事实上,“后现代境况的生活是与前现代和现代并存的。”后现代性并不能真的取消社会学的现代性,当韦伯(既然作家们那么喜欢将韦伯当作一个隐喻)脱下了社会学的外衣,他也就成了那个不具有魔法的“存在主义者”。同理,现代性实际也无法回应后现代性的责难,兀自而存。
终于读完。留待补评。
观点和引言
To live the post-modern life is to live in the ignorance of the lesson of modernity and specifically the lesson of Franz Kafka that the precondition of hope is the necessary unattainability of that which is hoped for.
看完了脑袋里还是一团浆糊,似乎看懂了很多,但又完全没有条例,但是还是觉得某些点很有收获
看书有个习惯,会先读前言,序,译后记这些非主干的内容。刚刚在安静的宿舍,看了两遍译后记,新的一年,第一本书,又怎么可以不勇敢? 讲了海德格尔的技术,讲了人的怀旧和恋乡。得重看。
反思性的求知意志与倾向物化的求定意志。这一冲突在当下语境中轻重关系模糊甚至颠倒,个体也许放在天平上称量,而不是公平对立—正走向一切可能性边缘—为避免意义深渊。在界限中、特性/身份/认同中、技术时代的伦理中、凝视他者中,学会使用自身力量、找到自身意义及怀着坚毅坦诚。如果这一「反思」被批驳为假大空,那根本没有立场论道因为,物化使你忘记实践。
8.4 文辞优雅而恣肆,导致我其实并没有明白在讲什么东西。复沓的辩证比比皆是,求知意志与求定意志,朝圣者与游牧民,不知与反思;对于后-现代性的批判与宽容兼具,或兼不具。一个词多个中文译名看着很爽。分章是这本书最大的骗局。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