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大脑的一天的封面

大脑的一天

[英] 苏珊·格林菲尔德

出版时间

2021-01-01

ISBN

9787532177134

评分

★★★★★
书籍介绍

意识是什么?

主观的意识与物理的大脑是如何关联起来的?

当我们品尝食物、散步、工作、做梦的时候,大脑中正发生着什么?

机器学习、脑机接口、人工智能……近年来计算机科技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回过头来,探讨那些关于个体身份同一性和意识本质的古老问题。

机器会有意识吗?如果能,它们会取代人类吗?我们可以通过“意识上传”而摆脱躯体实现永生吗?那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我们的,究竟是一组数据,一个器官,还是别的什么?

从科学视角切入,探究心灵哲学基本问题,解开大脑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独特自我的奥秘,弥合生物学与心理学、客观生理结构与主观体验之间的鸿沟。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无法与他人直接分享的主观意识世界。我们的物理大脑究竟是如何产生如此丰富多样的意识的?世界顶尖神经科学家苏珊·格林菲尔德通过追踪大脑一天的活动,讲述了科学界关于意识的最新发现,向读者揭示了"意识"的科学奥秘。

从早上醒来,外出遛狗,到办公室工作,夜 里做梦,作者探索了我们的日常经验是如何被转化为细胞、分子和化学信号的,并由此探究了大脑如何塑造我们的独特自我这一永恒的谜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在黑暗中
第二章 醒来
第三章 遛狗
第四章 早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感兴趣的主题,本书的介绍个人感觉也相当不错,虽然看完忘了不少,值得多次阅读。
书肯定是大开眼界的,但不知道是我基础较差还是译文的原因,有些理论部分看得半懂,可以找英文版看看对照一下。
做了很多的笔记,有很多新的认知,陪伴这些天,每次都是有新的触动,多次想和别人分享,喜欢书的类型,读完之后,怅然若失。
通过神经元集合的模型来探索不同的心智和意识状态,科普性和原创性都很出色,在身心关系上也非常有建设性,值得反复阅读,非常过瘾
这本书是继《意识的限度》和《意识探秘》之后让我收获最多的一本意识研究著作,科普向。两位译者下了很大功夫,有限的时间内这样的完成度很不错。本书专业程度极高,加之许多研究非常新,知识有限,不足之处希望后续这个经典的小册子有更好的机会得到完善。
写作的顺序比较随心所欲,并不是很好读。
读到1/3放弃 东拉西扯没什么重点表达 读不下去了 放弃
1. 强烈推荐给每个餐厅主理人、家居设计师们。it’s about human experience. 2. 外部的刺激和信息越主动,人自身的反馈就越被动。为什么现代男性的性生活逐渐减少、性能力逐渐下降,也和他们越来越容易见到刺激物有关。为了自己和伴侣的身心愉悦,少看点porn。3. 两个月前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研究“我想你”这个想法如何贯穿在我大脑的一天。还没有找到答案。却在这本科普向的书本中获得了更多的愿景、信心和启迪要去做一个更理智有意识的人类,which is 少想你, unfortunately & fortunately. 4. 我现在看书太快了,很多书想认真再看一遍。可惜我还没有摆脱自己想要刷速度、冲数量的低级趣味。期待超越的一天。暂时先用“开卷有益”安慰自己。
翻译的水平上下波动很大,有些词汇翻译却没有注解要求读者还是对neuroscience有一定的基础。 第一章读的我相见恨晚,到第三章我已经困了…
别被书名骗了,这本书并不是介绍人一天的活动中关于大脑的一般性科普知识,而是关于意识的神经科学本质的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学术导论。所谓大脑的一天实际上是不同意识状态下对NCC的研究。现象学的主观性(意识带来的qualia体验)和神经科学的客观性描述如何相互联系并从客观中找到通往主观的科学道理的确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作者给出的答案的起点是神经元的聚合(neuronal assembly),意识的起点来自于一系列这种聚合在大脑中产生的涟漪,就像一块石头投入水中,石头的大小和个性化的神经网络有关(由每个人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塑造而成),投掷石头的力度和感官刺激的强度有关,水池的黏稠度和脑内化学物质的水平和有关并受其调节,最后提到了周期性的聚合组成超聚合而形成的持续性主观意识感受。reference也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