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新文化的位置的封面

新文化的位置

季剑青

出版时间

2021-05-31

ISBN

9787532178643

评分

★★★★★

标签

近代史

书籍介绍

本书旨在以一系列个案研究的形式,回到思想激荡的“五四”历史现场,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化的“五四”叙事和想象,深入“五四”内部不同的话语、观念和潮流的缝隙中,在辨析它们的各自脉络和理路以及相互间的复杂关系的同时,激活被单一的“五四”叙事板结化的历史能量,重新体认“五四”为现代中国奠定价值地基的意义。

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探讨“五四”语言改革运动的不同侧面;第二辑侧重于对“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考察;第三辑转向“五四”的社会史与思想史图景,尝试把握新文化发生和再生产的内在动力;第四辑则以问题史的梳理的形式,在更长的时段中思考“五四”作为现代中国之重要节点的意义。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语言和文体
近代散文对“美文”的想象
语言方案、历史意识与新文化的形成——清末民初语言改革运动中的世界语
“声”之探求:鲁迅白话写作的起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新文化运动一派认为古代文章由于其“典雅高古”的特征,不适于普及。但林纾从古代文章有外在美感进行维护。因为当科举废除,报章体兴起等,促使他将“古文”作为一门“艺术”来经营 初期新文化人强调白话文章要以表达思想为核心诉求。较少考虑其在文词笔调上的美感。后期周作人也在注重其美感 新文化运动伴随着语言改革运动,有人推行世界语,拼音化的文字,白话文,维护文言文,比如章太炎维护汉语的民族性,否定推行世界语 白话文的出现打破了晚清拼音文字或白话文与书面文言两分的格局 《新青年》的文学栏和论说文字都采用白话后,两者的分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以白话为中介,思想开始融入到文学之中。因此白话文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诗文小说戏曲等原先相对独立,被整合到整体性的“文学”观念之中。打破了各种文类体裁的边界
批评集子中出了本论文集……不过在学问方面启发很大。
每一篇密度都很大,几乎都是建立在该领域研究综述基础上的推进,难得的好论文集!
“把思想性作为自觉的追求,在思想性中感受自己的意义和表达,这是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对于相互日益疏离的今天的文学界和思想界来说,这也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和值得重新汲取的资源”。(阅读太多竭泽而渔的史料文章,再看到这本书选取的论文让人佩服同时心生勇气。)
妙啊!妙极!
白话语言的革新、翻译文体的实践、语言方案的形成、读者群体的形成、地方文化的生产、启蒙运动的构型,还有对于现代文学中“现代”的定义以及研究“早期现代”的可能性。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新文化运动最大的特色在于开放性。如果没有开放与包容,没有论争与辩驳,没有译介与创作,没有反思与创新,晚清至五四以来所谓的“新文化”的位置,无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