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海上凡花的封面

海上凡花

叶子婷

出版时间

2021-12-01

ISBN

9787532182053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繁华都市的背后,有一群平凡而坚韧的女性正在默默承受着生活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海上凡花》就像一束明亮的光,穿透了这些看似普通却充满力量的生活故事,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并理解她们的世界。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即使在最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不平凡的勇气与智慧。
作者简介
叶子婷,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系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化分析研究院博士,担任助理教授。她是加拿大SSHRC“城市化,性别与南半球——改造知识网络(GenUrb)”项目组成员和上海研究团队联合负责人。研究兴趣广泛,涵盖移民研究、城市学、性别学、后殖民主义理论、全球化理论以及情感理论等领域,并在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Global Media and China等重要学术平台发表了研究成果。
推荐理由
《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妇女日常生活》一书深入探索了普通社区女性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展现了她们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和彼此间的互助支持。这本书通过共情参与式研究方法,不仅提供了珍贵的社会学视角,也对性别关系、社会政策以及基层社区的韧性进行了深刻探讨。对于关注社会议题、妇女权益、社区发展或希望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通人生活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人文关怀的作品。
适合哪些人读
对社会学、性别研究感兴趣的人士
关注城市化进程和基层社区发展的人群
希望了解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读者
寻找生活力量与坚韧精神启示的个人成长者。
书籍脑图
目录
第一章 介绍: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
第二章 工人新村妇女口述简史:她们的生命历程
第三章 工人新村妇女日记
第四章 女性谱系下的母女关系
第五章 家庭与社区抗疫:以基层妇女为中心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她们的故事,也是间接在读我母亲、姑妈、姨妈、奶奶、外婆等一众亲人的故事。例如c阿姨与她女儿的故事,终于明白当初我填报志愿的选择,其实就是为了逃离家庭。有时候读到愤恨之处,心里在想,她们为什么不反抗?其实,在吃女人的土地上,她们能有反抗的途径与权利吗?书中有2个阿姨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多次创业成功,却被前夫毁尽家产;一个是家中经济支柱,却依旧被丈夫使唤。所以,经济独立必然女性独立吗?我看未必。也许,我们真的要迎来一场性别上的土改与革命,才能改天换地。正基于这一点,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女性主义读物。不过,本书有一定缺憾:一是日记文本的真实性存疑,总感觉有些话语存在表演倾向,例如H阿姨;二是记录大于分析,第五章就非常好,但是这种篇章太少了;三是几年的研究,但只重点阐述疫情期间,有点好奇其他时间段
三位女性文化研究学者发起的关于上海工人新村女性日常生活研究的学术工作坊实录。本书以受访女性的日记和口述访谈为主要研究素材,在充分关照女性研究和日常生活史研究的过往学术脉络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母女与家庭关系、抗疫与社区生态、作者与受访者互动关系及相关田野感悟等的研究书写。尽管作者的原创性研究,跟其征引的既有理论与学术体系之间,尚有一定的割裂;尽管其开发的受访者一手史料,尚相对单薄和深度不足;但本书给出的研究者与受访者共同书写的社会史视角,以及其探讨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性与历史影响痕迹的问题意识,都非常值得参考。一点小小的建议是:三位作者的署名,如果能把“著”改为“编著”,就更能体现其共同书写的特色和对受访者主体性的尊重。
关乎上海的一个真实的角度,在当下看这本书更觉得有价值。
阿姨们的文字读起来非常生动,活灵活现,研究者们为此也倾注了心血,她们的故事,都值得被看见。
比较有意思的是阿姨们的日记,有些日记非常像小学生的作文,充满阳光正能量。像是写作文写成了肌肉记忆,但长期生活在这种肌肉记忆里,可能也孕育了朴素的生命力量。比起来稍微有点文化能引用诗词的那些,就丧气了很多。
今天读到口述史部分,总感觉篇幅过短而显得人物的经历被急剧压缩。如果篇幅长一些,是否会更细腻、感人?
立意很好,就是有点浅。很可惜的是,人民城市什么的,在当下已经不相信了
读的时候,尤其是口述史的部分,总是心酸落泪,三言两语数十年的光景便过去了,日子就走到了今天。20年的疫情记录,放在22年看依然应景,时过境未迁。在后半部分学术研究,没有达到个人的预期,感觉经验材料的分析不足,对理论的回应有限,整本书看着有些松散而没有形成逻辑链条。但是作者们作为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和对研究方法的反思,对社会问题的关怀意识已传达到位了。
五一假期,读完叶子婷老师主编的《海上凡花》,这是她的调研团队深入“上海工人新村妇女”的日常生活、记录有关城市基层女性生命历程的田野调查。读完后我好像更加深入了解什么是诠释,这本书透过共情、参与式研究,考察与分析一些社会问题,融合了口述史、观察法、深度访谈,甚至让研究对象成为研究主体,我看到的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或图表,而是用情感共鸣、理性思考书写的有温度的研究过程,内容有阿姨们和研究者的日记、生动的漫画、实拍的照片,就像读故事一般。我也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研究者的努力,不断冲破壁垒、反思自己、在情感调研的过程中成长,这就是诠释的魅力吧。想起老师课堂所说的,“诠释是认识他者的过程 也是审视自己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者的诠释体悟人性与生活。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