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的封面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

[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出版时间

2022-10-01

ISBN

9787532184484

评分

★★★★★
书籍介绍

★★重构文艺复兴的知识世界,开启文艺复兴研究新范式★★

★★往返于美学奇想与历史反思,带来持续的智识冲击,挑战我们的思想陈规★★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经典开山之作,T. S. 艾略特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彻底改变了批评的格局★★

重读《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这个极度迷茫的时代的许多痕迹。特别是在我目睹强势的邪恶力量决定碾压所有反抗之时;在我试图阐释,他们以陌生人为目标,操纵后者所感受到的威胁,由此巩固权力之时;在我不安地感知到,那些反对这种权力的人亦体现了它的某些突出特征之时,这些痕迹十分明显。——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媒体推荐-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自1980年初版发行以来,给人们带来了持续的智识冲击。格林布拉特这本经典之作带领读者频繁往返于美学奇想与历史反思,在文学现代性的话语中重构了文艺复兴知识精英的世界。——霍米·巴巴(Homi Bhabha)

前一天我们还在给学生们讲授索然无味的文艺复兴文学,第二天《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就出版了,突然间,文艺复兴研究蔚然成风,成了一个令人激动的全新的研究领域。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批评的格局——它令人信服地表明,社会人类学和精神分析是理解文艺复兴文学文本的基本工具。我想不出自T. S. 艾略特以来有谁的文学批评能产生这样的影响。——莉萨·贾丁(Lisa Jardine)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一部人文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它启发了两代学人用一种焕然一新的眼光阅读书籍,践行阅读所得。时至今日,书中的论点一如其首次提出之日,持续挑战着人们的思想陈规。——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

任何读过格林布拉特对莫尔、廷代尔、怀特、莎士比亚等人的描述的读者,都会被这种人性化的、富有共感之情的阐释模式所打动,并从中获得启发。格林布拉特以优美清晰的散文笔法,敏锐而细致地绘制了这些“人物画像”,书中的每一个句子均展现了其主题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小哈利·伯格(Harry Berger Jr.)

-编辑推荐-

★本书主题是从莫尔到莎士比亚的自我塑造。作者起初试图理解“人类自主性在建构身份时扮演的角色”,但最终无奈屈服于一个福柯式的论断:“人类主体本身……是特定社会中的权力关系的意识形态产物”。莫尔是教会的产物,廷代尔是国家的拥趸,怀特臣服于绝对主义国家;斯宾塞拥抱国家权威,马洛在对权力的不懈反抗中构建自我,莎士比亚则表达出对权威的颠覆性服从。就此而言,自我塑造亦是自我毁灭。或说,他们热切地融入制度与权威,由此塑造自我认同,但这般努力最终往往取消了作为个体的自我,因此造成了自我的丧失。

但无论是作者格林布拉特还是本书关注的六位人物,他们都明白:“我是我自己身份的主要制造者”是一种无法放弃的幻觉。即使自我被认作一种虚构,放弃自我塑造就是放弃追求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固执地坚持的自我,就是死亡。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开山之作

“人类学的解释必须更多关注社会成员对其经验的解释性建构,而非习俗和制度的机制。与这一实践密切相关的文学批评必须意识到它的地位是解释,它的目的是将文学理解为组成特定文化的符号系统的一部分;不管多么难以实现,它的正确目标是文化诗学。”文学“并不通向内在生活,而是作为内在生活而存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16世纪的生活和文学的探察。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研究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文学人物——莫尔、廷代尔、怀特、斯宾塞、马洛和莎士比亚——的自我身份的结构,他论证了,在现代早期,支配着身份生产的知识的、社会的、心理的还有审美的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对该时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是文学史、文学批评领域的经典文本,无论是对文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来说,还是对所有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和新历史主义批评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都是一本必读佳作。

-作者简介-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美国著名文学史家、莎士比亚研究者,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代表人物,哈佛大学约翰•科根校级特聘教授,《诺顿版莎士比亚全集》主编,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著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亚当夏娃浮沉录:一千个哈姆雷特》《暴君:莎士比亚论政治》《大转向:看世界如何步入现代》《莎士比亚的自由》等书。

-译者简介-

吴明波,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西方古典学。

李三达,文学博士,湖南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理论与视觉文化。

目录
总 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学
致 谢
说 明
前 言| 塑造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经典代表作。他自己重读此书时写道:“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这个极度迷茫的时代的许多痕迹。特别是在我目睹强势的邪恶力量决定碾压所有反抗之时;在我试图阐释,他们以陌生人为目标,操纵后者所感受到的威胁,由此巩固权力之时;在我不安地感知到,那些反对这种权力的人亦体现了它的某些突出特征之时,这些痕迹十分明显。”
內面的史前史
本书是我今年读到现在觉得最牛逼的文学批评著作。标题中的自我塑造其实与文化体制塑造紧密相连。莫尔的塑造在两者间平衡:囿于不能表达的信仰做出讽刺性表演/融入毫无私人领域的统一体。与此相反其对手廷代尔身上存在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身份。怀特蔑视双重性,但从他的政治身份来看直率粗俗的英式表达实为一种高超的外交策略,此处廷代尔式独一性竟转变成莫尔式戏剧性。斯宾塞对安乐窝的驳斥是一种殖民话语,身份的塑造源于对异端身份的毁灭,而马洛则通过戏剧来蔑视和颠覆其文化的确定性。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是高超的即兴表演者,他融入相似意识形态并将其结构转化为自身优势。SG是新历史主义批评家,非要说缺点其实正在于他引用的史料:不同时空的文本绘画放在一起讨论并不严谨。但无懈可击的论证还是使得论点非常有说服力,只能说不愧是诺顿主编。
自我塑造的緣由是在意識到現實不過是一種表象同時也是幻象後重新尋找與定位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的策略。戲劇內在的表象-現實結構與相關意識形態素自然是對外在現實之戲劇性特點的呈現,因此戲劇實踐的行為與策略本身比戲劇的內容更有討論空間。從伊阿古的improvisation拆解莎士比亞的作者意識中的自我很妙,但私以為這只是一個開端,莎士比亞的作者意識可以細化在對於不同戲劇文類的處理,尤其是在傳統與超越傳統之間的創造力,或許可以更進一步從戲劇的幻象特質直指莎士比亞對於現實的戲劇性的態度。他對於戲劇走向的安排和人物位置的設定更能映射出戲劇人物的自我和莎士比亞本人同時作為創造者和被敘述者的相互對照與呼應。Improvisation這個概念和基拉爾頗可對話。另外,莫爾那篇著實精彩。
这也算是文艺复兴文学研究的著名著作了,因为看不懂英文所以买了中文版,这本书非常打动我,因为它展示了文艺复兴文学复杂的图景,这种感觉比起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文学,更容易获得现代人的认同。
重构文艺复兴的知识世界,开启文艺复兴研究新范式。往返于美学奇想与历史反思,带来持续的智识冲击,挑战我们的思想陈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经典开山之作,T. S. 艾略特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彻底改变了批评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