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的封面

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

张新颖

出版时间

2024-01-01

ISBN

9787532187959

评分

★★★★★
书籍介绍

◎ 编辑推荐:

&首次收入沈虎雏(沈从文之子)与张新颖关于沈从文研究的书信往来。真实还原虎雏先生对父亲沈从文文稿长达半生的辑佚搜遗工作。

从1980年代开始,虎雏先生把一切关于父亲文字的纸张收拢,从此开始了保护、收集、拼接、识别、整理的漫长岁月。他从那时起到去世,这项工作整整做了四十年。本书不仅提供珍贵的书信资料,也通过唯有亲人才能拥有的深切感受来娓娓追述,让读者尽可能去接近沈从文,“接近”一个真实可感的生命。

& “一个日常的沈从文的读者”——本书以访谈形式,整理回顾了作者张新颖二十多年来沈从文研究路径。

1934年1月18日,在家乡河流的行船上,沈从文经历着一生中心神澄明的经典时刻,这里,他彻悟了“真的历史是一条河”。

1992年,张新颖在《收获》读到被收录于《湘行书简》上的这段感悟,豁然开朗,一下子见到了沈从文的天地。从此,他“和这个作家建立起了一种关系”。二十多年来,他始终作为一名日常的沈从文读者,在平常的日子和长期的生活中,深入文本、低回流连,受其启发与教育。

& 对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的专文解读

从“失常”到自杀这段不长的时间里,沈从文写下三篇很长的文稿,分别是《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一个人的自白》和《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本书重点解读《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与其他两篇合观。沈从文在生命转折关口的思想状况、精神活动,被清晰细致地呈现出来。

&一本激励着我们每个人的“关系”之书

一个人如何处理与时代的关系,如何自我成就?研究者与沈从文之间建立了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沈从文又从他的生命源流中汲取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我们看到,沈从文在滔滔洪流之外找到安身立命的事业,以专注与沉浸的方式,抵御着时代的荒谬与虚无。这本书不仅关乎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也关乎沈从文与当下、未来,更关乎他与我们每个微小的个体。

◎ 内容简介

1934年1月18日,在家乡河流的行船上,沈从文经历着一生中心神澄明的经典时刻,他彻悟了“真的历史是一条河”。长河,贯穿着他前半生的文学创作,和后半生的杂文物研究。

一个逐渐成形、不断充实、层层扩展的生命,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构成什么样的关系?其中既有被动,也有主动的关系。被动在于时代与社会施加于个人的压力,尤其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作者的解读,让我们直观感受沈从文生命转折关口的精神困境。而主动的关系在于,沈从文超越了被动的受害者的身份,以日复一日在绝境中创造事业的方式,从文学创作转而走向杂文物研究。他以“有情”的传统,把自己放进悠久文化历史的长河中,暗中领受了历史责任与文化使命。当隔着一段距离回望,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终于,我们看到了一个时间胜利的故事。

这本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迫近的意义,它不仅关乎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也关乎沈从文与当下、未来,更关乎我们微小的个体。

张新颖

一九六七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作品有:

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斜行线》;随笔集《九个人》《不任性的灵魂》《迷恋记》《有情》《读书这么好的事》《漫长相遇:书和成长的故事》;诗集《在词语中间》《三行集》《独处时与世界交流的方式》等。

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 目录
自序
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
——从“关系”中理解“我”、文学、思想和文化实践
沈从文与五四:阶段与变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因《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姊妹作而名扬海内外的复旦大学学者张新颖老师多年前出版的一部关于沈从文研究的学术随笔集的全新修订再版。这次再版,增补了一多半的内容,内容涵盖二十世纪文学思想史视野中的沈从文、沈从文与五四、沈从文的文物研究生涯、与沈从文后人的交往追忆、沈从文作品中诗句的再拼接创造等。尽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各异,但都可以归结到沈从文的文学观、跌宕生平及后世影响与二十世纪中国大时代变迁背景的互动与关联这一大的核心问题意识之下,因此“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的书名,可谓恰如其分。张新颖的文字细腻、温情,严谨中自有诗意,跟沈从文的文风构成完美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隔空相知的美妙关系,实在是文坛佳话。
虎雏先生用近四十年的时间,整理沈从文的手稿,让我们了解真实的沈从文!
陪同孩子输液时,三个下午读完
在这里你看到的是一个随着时代逐渐充盈起来的灵魂,他在时间的洪流里,纠葛、叹息、反抗、成长。解读他的人生,你更能了解那个写出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会等的浪漫人。你会明白那些优美的文字,出自怎么一个柔情的灵魂。我爱他写的文字,让人颤抖和共鸣。
沈从文先生是湖南湘西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乡间风情,很喜欢。此次的新书也很不错,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动。
3.5文辑合集。
虽然是新旧文辑录的“小册子”,但兼具研究和材料的双重价值,读来颇有所得,心有所动,可作为《沈的前后半生》的重要附录。张新颖老师不愧为沈从文的“最好读者”,他以读者心态作出的研究,也最得读者心。书中可贵处一在点出沈于行船上的顿悟时刻“真的历史是一条河”,由此一通百通,方可理解沈的“见天地”,理解沈后半生的“改行”,理解沈为何迷恋“花花朵朵坛坛罐罐”,理解沈的“向虚空凝眸”;二则附录与沈虎雏的往来通信等材料,得窥张研究沈的路径方法乃至立场,全书最后一段每个字都在闪光。
与研究对象(及后人)关系如此亲密,又能持平而论,以谦卑的姿态解读出沈从文溢出/逸出“现代(纯)文学”的关怀,接续传统诗学中“文之为德”的立场及观念,“人”在此融入“自然”,致中和(“偏之又偏,实得其正”),与天地参,如此气象,令人读后退然如不胜衣。说谦卑、亲密,最好的例子是剪辑而成的四首诗,撷取小说、题记、日记重新组合,超越生活的磨难与芜杂,即张即沈,实现诗的对话。这种剪辑令人想起传统的集句诗,抑或本雅明的星丛,完全由引文构成的对真理的迂回表征。此处的真理,或是张、沈共同理解的“有情的历史”,与海外王德威等“抒情传统”类似,但立场有微妙不同。“不合时宜反复谈五四精神”一节最有启发,展示了众声喧哗的五四的另一侧面。或许对“五四精神”,只要“反复”谈,总会是“不合时宜”的。在沈如是,在张亦如是。
之前模模糊糊、影影绰绰的想法,都被作者梳理清楚了。沈从文的文物研究与文学创作一脉相承的:“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他收集的是家常使用的杂物而不是罕见文物、他写的,不是学者式的名物考而是切身感知的研究散记,实感体验与对“人”的关心,在他的世界里是从未缺席的。
复旦张新颖老师已经成为沈从文研究的翘楚,拜读过沈从文的后半生和前半生,感叹沈老的人生也欣赏张老师的努力和执著。此书是张先生一些沈老研究的学术随笔,其文笔清新淡雅,文字简朴顺畅,对理解沈从文的文学和张老师的创作挺有帮助,总体还是一本闲书,冬日斜阳下,书影遮阴,书下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