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白话本国史的封面

白话本国史

吕思勉

出版时间

2005-07-01

ISBN

9787532540105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初版于1923年9月,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的史分期最有特色:周以前上古史,秦朝统一到唐朝全盛为中古史,从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为近古史,元朝至朝中叶为近世史,西力东渐以后为最近世史。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三代以前和秦汉以后社会的一个大界限”,而西力东渐是传统社会与现代历史的另一个大界限,其间的历史,只是承平—致乱—再复承平的不断重演,而无本质上的变化。但就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而论,汉唐和宋元明清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唐中期安史之乱可以作为中古史和近古史的一大界限。这种从史实出发、突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关节目的历史分期,更为平实中肯、接近史实。

《白话本国史》规模宏大、视野开阔。与现今各类通史专著总是先政治、经济,后文化、外交的叙述顺序不同,吕先生的叙事往往都是有横向态势的展开,由大到小,由远至近,将所叙述的事件置于一个宽阔的时空范围,高屋建瓴,四方周赡,以获“通方之见”。该书除了叙述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组织、宗教文化、社会情形之外,尤其关注与中国历史关系密切的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诸如“近代的蒙回藏”、“近代的西南诸族”、“近代的后印度半岛”、“中西交涉的初期”、“藩属的丧失”、“俄蒙英藏的交涉”等内容,都有专门的章节加以叙述。这些与现代中国休戚相关的问题,多为后来通史著作所缺失。书中包含的大量的知识原点,许多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而开列的参考阅读书目,为进一步的学习、研讨指示了方向。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出身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少时受教于父母师友,15岁入县学。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后长期执教于光华大学,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读书广博,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1000多万字。《白话本国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和《吕思勉读史札记》等是吕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史学著作。

目录
序例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補錄。與《國史大綱》各有擅場。彼極其廣大,此盡其精微;彼以激憤行文,此以冷峻體物。
吕思勉先生的书读起来畅快淋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吕先生三观太正了。本书繁体以及语言习惯的不同,降低了阅读速度。基本是跳读的,主要关注的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主要历史人物的行为,而历代军事、经济制度相关内容比较零碎,读起来没啥意思,都跳过了。近代史部分也从略了。以后再找一本近代史来读。此外,南北朝的历史很有意思,纳入阅读计划。
循循善诱,娓娓道来。
喧宾夺主
这书的纪年方法对于阅读是一大障碍,使用的是民元倒推,比如1910年即民元前二年之类。此书民国十二年(1923年)首版,我这才意识到公元纪年真正流行通用,原来还是49年之后的事儿。
近百年前的白话,有些地方读起来依旧不得其意;相比于中国人史纲,这个真的是通史,史实极多,其带来的不便就是把从远古到一九二几年的中国历史压缩到四十几万字里,必然生涩枯燥,末篇老先生谈到中华民族的使命终于主观了一下
大学讲义编的书,默认读者都是民国大学生水平,自带文言文技能,分析比较少,大段引用古文,让你们自己去看参考书。民国时代文人痛恨军阀,连带历史上所有的武功和带兵之将都没有好评价,最具争议的观点是本书直接用《金史》给岳飞秦桧翻案,标准夹带私货。那个时代的历史研究,没有考古出土文物文献支撑,只能靠翻阅古书做相互推论考据。本书距离作者自己所说的“研究过去时代社会的理,来指导现在的社会”的境界,还有一定差距。
@2020-11-13 18:06:26
总的来说,吕思勉的史学阅读量极博,用于了解过去比较值得看。主观论断很突出且相当武断。历史阶段不同,社会、教育、风俗、观念今古不同。古人所想所思与今人未必一致,以今推古,实系不够合理。
老实说,此书是我见过最优秀的中国通史著作,也是我的历史启蒙读物。尽管出版已逾百年,但仍没有任何一本通史著作能达到这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