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东汉生死观的封面

东汉生死观

余英时

出版时间

2005-01-01

ISBN

978753254175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取名于余英时先生1962年在哈佛的博士论文,由杨联陞先生指导。成书于1987年,在他博士论文修改稿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他1980年代的两篇论文。他运用了文献和考古材料,从社会上层与下层的两个角度,介绍了东汉的“生死”的观念。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力作。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目录
导言
一、思想史及其若干问题
二、方法与目的
三、材料
第一章 生与不朽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佛教传入之前的汉人思想史
喜欢末二章,大概是因为曾经多次拜会辛追夫人的缘故所以觉得比较熟悉吧。。至于「太平经」「想尔注」这种奇书倒是很想拿来看看。。此书唯一不尽意的地方就是译本有点小瑕疵
好看的学术书,畅达有力 20110917再读,时有翻译腔,但已属不易
从这个角度看,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只不过这种宗教形式更接近巫蛊(近代又屡遭冲击),少些理论化吧...虽然读得很凌乱,但窃以为中哲的论文该这么写才对,少些高屋建瓴。高亮:太平经、王充(气凝而成人)、后汉书、嵇康(最早区分求仙术与养生术),鬼最初是 归 的同义(魂归...),马王堆证明古代灵魂、来世、天堂地狱(黄泉)观并非外来,起初只有魄(白亮的光、本义为新月逐渐增亮、月相变化暗示死生循环)、6BC后出现魂(左传记载子产用阴阳说将之与魄区分、各自对应阳-阴、天-地、上升-下降、支配精神-肉体、气-形、死后归于梁父-蒿里)、楚辞中已有将魂魄等同于阴阳的明显观念(魂魄离散、招魂不招魄),魄依赖于尸体的完好保存(联想到各种汉墓),阎王是外来户、但职位却是泰山府君的。
第1400本书,模范博士论文,以小见大对能够从反应东汉时代的次级思想史文献中探寻到历史进程中的转折性印迹,材料的运用和丰富性都得以满足,中国人骨子里对生命长寿的追求,乃至成仙之道与西哲中的灵魂不死不尽相同,而是对现世生活的强烈追求。
郁闷......好难懂......读了两遍也云里雾里......大概以后还会重读
未知死,焉知生!
佛教东传前的来世观,灵魂二元论下的阴间机构;稍微有点疑惑是《太平经》可以来代大众文化嚒?
余英时通过现世和彼世的区分,批驳了顾炎武认为在汉末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人没有来世观念的观点。『彼世』观念并不指对于未来生命的信仰和关心,如果把『彼世』想像成与『此世』并非截然异类,而依然是一个由变动、感性、多元与尘缘所共同构成的世界,则『彼世』不过是『此世』存有模式的延伸和依恋,所不同的只是尘世中的苦被略去以补偿人在生前所遭受的种种挫折。西周时期人们只祈求有限的长寿和得享天年,但到春秋时期,人们变得更贪心,开始祈求『难老』和『毋死』,战国末期出现了和渴望长寿传统『世间不朽』不同的仙人式『彼世不朽』。但离群索居的神仙不能引起帝王的兴趣,余英时阐明了不朽的世间转化过程:先秦文献中『仙』被描绘为漫游空中的隐居个人,但在汉代文献中,『仙』有时也享受定居生活,他们会将家人和在人间的所有动产也带到天堂。
模範博士論文,立論紮實,各種材料手到擒來,學術寫作應力求作如是觀。在兩漢時期死的觀念的知識以及來世信仰方面收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