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的封面

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

姜鹏

出版时间

2013-09-30

ISBN

9787532569427

评分

★★★★★
书籍介绍

以往的宋学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讨论角度各有不同。但很少有人从制度史的层面,来剖析唐宋学术转型以及宋学的形成。本书从制度史的角度出发,仔细梳理了宋代经筵制度形成、变化,及其功能转变、人员选任与讲说内容,集中研究士大夫如何通过这样一个制度平台,利用解释经史的机会,喻古讽今,表达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并影响最高决策。揭示经学诠释与史论,如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挂钩,并与统治学说史同步演进。从而从发生学的角度,为宋学的产生找出一个制度史的依据。

姜鹏1 978年生,汉族。浙江宁海人。2000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专门史方向,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宋代思想史、中国史学史。

目录
书系缘起
绪论
一、“宋学”的几个层面
二、制度与观念
三、研究史的回顾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经典。
对宋学的影响上,主要以《大学》兴起与《唐鉴》为例,私意尚待阐发。论“帝王之学”的内涵可参考。论宋代翰林侍讲、侍读学士起源低微一节甚好。
北宋经筵分为三个阶段,太宗朝以文士为天子陪读,属于小臣。真宗朝其藩邸旧臣地位上升,但仍限于顾问角色。仁宗朝经筵正式出现并制度化,儒者开始由卑臣上升为“师儒”(孙奭),儒者希望通过经筵,将道统驾于君统之上。神宗朝的王安石、程颐,政治上形同水火,但在以“师儒”作为道统化身,并凌驾于君主之上的这一问题上面,居然高度一致。这表明北宋士大夫政治与文化上主体意识的高度成熟。随着经筵的展开,宋代学术也在完成从汉学到宋学的转变。
切入点有趣但写得太无聊
学术回顾冗杂,其他朝代的经筵何必长篇大论?正文叙述啰嗦,许多相近的观点何必翻来覆去?故而扣一星。其直接跳过赵大一朝讨论宋初的文治背景,可谓独具慧眼。比较遗憾的是,始终未曾简要解释为何抛弃赵大?宋史的主流观点,还是主张宋朝崇儒是赵大家法。其对经筵制度变迁,以及经筵与宋学、史学关系的讨论,颇见功力。其批评余英时“《中庸》由佛而儒”说(151页),亦可视作定谳。其实,余氏所承乃系钱穆之说,即宋学渊源于佛,自与陈寅恪宋学滥觞于道不同。姜氏虽然已经发觉在宋学背景问题上,道之研究远不如佛(18页),因而呼吁学界重视北宋宫廷崇道之风(155页),可惜纵览全书,始终不脱儒家本位。譬如赵二父子的经筵,其所引文献明显有老庄诸书,却只聚焦于儒经。
好题目,但做的也太浅了……本来想打个四星的,作者老喜欢故作高深地说一些常识,而且是在不同的章节里反复说,体验真的不好。
经筵是手段,所以王安石和程颐都爱用。似乎这个主题不需要写这么多,且与宋学的联系不够紧密。(补充阅读,其实因为艾略特)
章节之间关联不深,论述多枝蔓,经常岔出去之后就回不来了。但好歹找到想要的材料,感恩多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