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大元史与新清史的封面

大元史与新清史

沈卫荣

出版时间

2019-05-01

ISBN

9787532591442

评分

★★★★★
书籍介绍
作者以西藏和藏传佛教为观察点,通过对于当时的藏文历史文献原著的解读,重新审视了蒙元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与西藏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以及诸朝代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并解析当代东西方蒙元史和清史研究的不同方向及争论根源。 书中的分析研究立足于《汉藏史集》《大乘要道密集》等重要的藏文文献,分为六个专题,各有侧重地探讨了当时的西藏对于元王朝的定位和认识,藏传佛教修法和仪轨的真实内容,西藏地区对元明清等各代的重要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影响,以及元朝和清朝统治者对于自己的定位等内容。 沈卫荣,1962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系博士。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中文系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为西域语文、历史,特别是西藏历史、藏传佛教和汉藏佛学的比较研究。历任哈佛大学印度梵文研究系合作研究员、德国洪堡大学中亚系代理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外国人共同研究员、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客座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等。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代表作包括《西藏佛教历史的语文学研究》《寻找香格里拉》《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文本与历史:藏传佛教历史叙事的形成和汉藏佛学研究的建构》《藏传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传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编》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蒙元史研究与蒙元历史叙事的建构
第二章 中世纪西藏史家笔下的蒙元王朝及其与西藏的关系——以阅读藏文史著《汉藏史集》(rGya bod yig tshang)为中心
第三章 论蒙元王朝于明代中国的政治和宗教遗产——藏传佛教于西夏、元、明三代政治和宗教体制形成中的角色研究
第四章 从“大喜乐”和“演揲儿”中拯救历史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按需。“本书稿为作者近年来对于蒙元史和清史理论研究的一组文章合编,为一本史学理论的学者散论。近年的历史研究中,关于“历史书写”、“话语权”的研究思路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相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样的说法,不管是“东方主义”还是“西方主义”,都是从各文化自身的立场、观念、需要出发去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他者的文化。中、西方的历史学者不管视角多么的不同,但一样难逃政治立场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历史的真实往往要比这种带着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而建构、形成的历史叙事丰富和复杂的多。在对藏传佛教、以及基于元代西藏史、清代西藏史的实证研究之外,作者力求对于以往的中、西方历史学者视角下扭曲或片面的西藏历史做一些普及和解释的工作。”
大部分可见于作者其他的的著作之中,略加修改而成。基本上是将“大元史”与“新清史”作为对照进行论述,从史实考据和历史叙述来回应,强调回到当时的语境之中去寻求当时人读看法,从而揭露出西藏史学利用“供施关系”来掩盖政治、军事上的依赖,对元明清西藏与中央的关系进行了严谨的分析,强调藏传佛教在元明清三朝的延续性。对新清史的回应是将其放到东方主义的语境下去解释新清史的发展与中国“反东方主义”的潮流,算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总之,整本书更类似于一种史学史的反思,“中国”“内亚”等等都有涉及,其中揭示的不仅仅是兰克史学下对真实的追求,更要以此为基础完成历史学家的叙述责任。
考证有新见,从细节上提出了一些有力的驳难,但或许因为焦虑于为中国学术界夺取“话语权”,自相矛盾时复可见。全书一个潜在的立论点是:新清史受意识形态话语左右,但作者自己则通过史料和实证还原历史,结论是更客观、更接近真相的。这使他不会反思自己的立场,也在在表明他虽宣称应当学习新的“大元史”叙事,但其实内在仍秉持实证主义信念:坚信通过语文学,是可以寻获“唯一真相”这一圣杯的。因而乍看矛盾的是,他所说的“二手的、非专业的历史类作品”正是他前面所赞许的“大元史”叙事。他也暗示新清史争论中那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话语是没有价值的,他看来不认为这些争论本身就有意义。对新清史的讨论表明,他认为那些是权力话语,而非学术思辨问题,这最终还是不免隔膜,没有进入到对方的脉络中去。
很矛盾的一本书,集中于大元史和新清史的分析与评介。将其置于全球化的背景加以理解无疑是准确的定位。沈用汉藏集史对元朝的中国属性及西藏归属认识作为依据,没有说服力,毕竟时人认识不能作为历史认识本身。倘若此逻辑成立,那么对藏传佛教仪式的歪曲丑化只怕也要认同时人认识,而作者恰恰推翻了这点。沈认为历史研究并非是寻找资料和发展历史事实的过程,从当下的视角和关心定位历史和现实世界的意义同样重要,此点极为赞同,沈对于中国学界由此导致的话语权丢失深表遗憾,不过沈在批判大元史和新清史时采用的逻辑恰恰是回归历史的语境,前数言论未免言不由衷。另外作者对威泽弗德其人其书的评价有种山中无老虎的观感。基于其与杉山的关系,沈没有太激烈的批判,而是对其未能坚持《史集》研究表示遗憾,沈从后现代史学影响的角度对其转型进行了分析。
哈哈哈,最喜欢看实力打脸了。翻译一下:我不是针对谁,(新清史)在座的各位全是辣鸡。你们可是看了两本西藏心灵鸡汤,也就能蒙蒙学术分科太细的清史领域,老子可是藏传佛教专家,你们哪,图森泡图那义务。站好了挨打,左一下,右一下…听说过《汉藏史集》没,没听过,那你说个JB呢?认识西夏是哪朝,大黑天是哪尊菩萨不?“演揲儿”是什么词源不,不认识,那你还敢装利用非汉语文献的逼?第五章更是面目全非脚,把新清史踹成猪头,本章名“我看新清史的热闹和门道”,翻译一下,我能看出门道,你们哪,外行,看热闹。
补标
前几章是作者的领域(藏学,蒙古),在他其他著作中都有。第五章以比较超脱的立场对新清史之争做了评断。(你们清史界打出狗脑子跟我蒙古史逃兵藏学研究者有啥关系。)既指出新清史派的缺陷,也指出反对派的应激反应。中国学者想夺取话语权但没有掌握理性对话的方法。这个批评在其他领域应该也适用。
立场直观中立,解析明了清晰
算是对新清史诸位的打脸之作。对于多民族的中国而言,如何看待历史上的“征服朝代”确实是个很麻烦的问题。但“历史并不总是当代史”,所以作者建议“以当时的情况看待当时的历史”。
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