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经略西北的封面

经略西北

马子木

出版时间

2019-11-01

ISBN

978753259375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以乾隆二十四年(1759)至三十五年(1770)间清与巴达克山关系为中心,讨论清朝在西帕米尔权力与情报网络建立、展开的过程及其运作实态,检视清朝对边外潜在危机的因应策略,以期对理解清朝中亚外交及新疆行政体制的运作、清朝“天下秩序”在中亚的建构提供一个具体的观察角度。本书亦期望基于对清与巴达克山关系的个案研究,由边裔反观内地,考察乾隆年间政治文化的构建与朝廷西进经略如何交互为用,“西域”又如何在与边疆鲜少交集的士人群体中成为流行的话题。

马子木,1992年生,汉族,山东济南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政治文化史,在《历史研究》《史语所集刊》《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巴达克山:地理沿革与知识谱系
第二节 先行研究评述
第三节 史料概说
第四节 旨趣与结构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本书以乾隆二十四年(1759)至三十五年(1770)间清与巴达克山关系为中心,讨论清朝在西帕米尔权力与情报网络建立、展开的过程及其运作实态,检视清朝对边外潜在危机的因应策略,以期对理解清朝中亚外交及新疆行政体制的运作、清朝“天下秩序”在中亚的建构提供一个具体的观察角度。本书亦期望基于对清与巴达克山关系的个案研究,由边裔反观内地,考察乾隆年间政治文化的构建与朝廷西进经略如何交互为用,“西域”又如何在与边疆鲜少交集的士人群体中成为流行的话题。”
毫无疑问是好书,我要是能写出这样的硕士论文就好了。看了一圈评论,似乎有个问题没有提到:主—奴关系的论证,稍显仓促(史料的局限,当然这不怪作者;文书上的关系构拟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明问题),短评就不展开说了。启发的点也不少,关于清将处理与准噶尔关系的经验移用到中亚外交上,其师乌云教授不久前在民大学报上也有文章谈到了,值得关注。另外,很多朋友也注意到了,这本书每一章抽出来,都可以单独来一本博士论文。可见此领域太多东西可以做了,但是难度之大也不必多说。除非你是复读姬那样的天才,我等普通人不耗上一二十年的时间,不可能做得来。
5章与附录确实和前边游离较多。虽然没有大篇幅做文献综述,但作者和域外思潮对话的用意是显豁的,效果也确实有。当然也确有前面评者提出的问题,如何从双方视角来看待同一时段事件,这可能是突破既有“老”“新”清史藩篱做出更大贡献的新一步
既然是硕论,那就应该用硕论的标准去衡量。在硕士期间能够娴熟地以满文档案为研究基础,能充分吸收各国学界的既有研究成果,能与新清史展开有效对话,能写出令许多博士生望尘莫及的结构严丝合缝的学位论文,据说国内每年毕业的历史学硕士有几千人,那说这是一篇万里挑一的硕士论文,一点都不为过。
脱胎自作者硕论,篇幅不大,且其中数篇乃新增,足见研究的优秀程度与笔墨多寡并不必然成正比。大量满文文献的运用,也证明了作者的勤奋与功力,同时也彰显了边疆史研究的极高门槛。可贵的是,作者并不以此自矜,反而冷静的分析了汉、满、波斯诸语文献的优劣,主张一视同仁”;其“从周边看内地”的视野取径,也相当有见地。期待作者给学界带来更多惊喜。
考证研究与理论关怀皆有,真的是别人家的硕士论文,充分说明在名校名师下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多么重要
马子木应该是90后里的明清史大家了
感想:第一,所谓「前朝多事耀边功」,良有以也。第二,「同文」之意义、「主仆」之关系,以及满洲政府对西域的「继承性」统治,确实值得深究。第三,西域语文,近数十年来一直不温不火,相较东北亚与东南亚,相关的史地民情研究也弱了一大块。第四,废话不多的论文,看着真舒服。第五,与作者同龄,读此硕论,令人感慨。
作为硕论,和刘晨的可并堪标杆。乾隆中期距离1840年不到一个甲子,对于外部环境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宗藩关系和朝贡关系上,几乎没有近代的“外交”观念。清朝与巴达克山,颇类于汉与月氏,还是传统的“远交近攻”策略。西域距离京师路途遥远,竟然始终能保持不脱离状态,不得不说和京师掌握了准噶尔、大小和卓留下的政治遗产并能够有效运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