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的封面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

梁启超 著

出版时间

2021-03-31

ISBN

9787532599073

评分

★★★★★

标签

近代史

目录
目录(3万字以内):
代前言: 哀鸾孤桐上,清音透百年/刘海滨
导读
1.知命尽性——1914年6月21日在孔教会之讲演
2.君子之养成——1914年11月5日在清华学校演说词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了很想好好做个人的一本书。本以为梁启超会大力推行西化,他却批评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对中国古人的智慧(儒释道)躬行实践,孔孟之道尤甚,晚年信奉陆王学派,一直强调青年要有好的“人格”,要做“仁者”,不但对自己的专业敬业,也要有“乐趣主义者”的乐业,才能彻底拯救“智识饥荒”和“精神饥荒”。想改造社会风气真是非常美好的愿望,可惜仁者的革命总是很难成功。
儒家成功学,唐僧一样的说教
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在这本《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中,梁任公在宣讲自己的人生观时对青年们反复强调:“人生观是个人的, 各人有各人的人生观。各人的人生观不必都是对的,不必于人人都合宜。但我想, 一个人自己修养自己,总须拈出个见解, 靠他来安身立命。” 这样的看法,在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是很开明的,既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又不强加于人,没有任何独断专行的气息,充分显示出梁任公思想中宽以待人、兼容并包的态度。
“在社会上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在学术界上造成一种适应新潮的国学。”一百年前让梁任公毛发栗起的新人和新国之未来,依然道阻且长。
梁启超可说是近代“先人而新,后人而旧”的人物,和潘光旦等一样属于进步保守主义者,这类人在英美甚多,而在中国社会极少,如今值得重新评估。他一辈子倡导“新民”,旨在重塑社会基本单元,在清末这是革新思想,但1920年代谈“新新青年”,实则是欲矫“新青年”之偏,是想从传统儒学汲取资源,以传统反思现代化,重塑中国文化本位。这与他在一战后震惊于欧美的巨大破坏有关,但在当时,这种声音实不易入新青年之耳,倒是一百年后的今天还更能让人心平气和一点看待。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梁的信念也有既激进又传统的一面,即深信通过教育重塑社会的基本单元,才能从根本上救中国,这又使他秉持一种唯意志论,相信个体的道德力量,却相对忽视了社会制度建设,他其实是相信“平天下”的基础落在个人的“修身”上。
我们现在不正面临着和百年前共同的问题“精神饥荒”?梁先生殷殷切切,满怀期望,渴求青年的觉醒,盼望社会的变革。感叹百年前的先哲们,有思想,有胸怀,有信仰。正如梁先生所说,尽管去做,尽管去学,人生之路坦坦荡荡。
警惕精神饥荒
随便读一读就觉得有收获,可惜实在是难读,有大段时间了可以好好再读一下
这本书收集了梁启超1914—1927年的三十篇演讲记录稿,1917年,梁退出政坛,专心投入教育,是以演讲多以教育为主题,演讲对像亦是新一代年青学生。 读过历史的人,无人不知梁启超,功过各人自有评判。但在一个中国政治格局最为魔幻的年代,在一个中国从神洲上国沦落为半殖民地的年代,那一代知识份子对世界科学变化的接纳与对自我思维的改造颇有代表意味。 例如一系列观点:趣味学习、趣味学问、科学可以用来分析客观事物却不能用于剖析人性、新文化、新道德、得到智识的方法。无一不仍然对现代人有启迪作用。 对本书持推荐态度,前两篇文言文略难读,可从第三篇白话文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