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孔子的封面

孔子

[日] 和辻哲郎

出版时间

1970-01-01

ISBN

9787532599691

评分

★★★★★
书籍介绍
该书是日本著名哲学家和辻哲郎研究孔子的专著,作者精通东西方哲学,被誉为“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书中提出了“人类的教师”的概念,将孔子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等先哲做比较,并分析了“世界四圣”为什么会成为圣人;梳理了四位先哲的传记,重点对与孔子相关的史料,如《孔子世家》《孟子》等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其中的不可信性;此外,作者从《论语》原典出发,对这本书的成书早晚、编排次序、语录体特征进行了分析,重新考察了有子、颜渊、子路等重要人物。 总之,这是一本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经典小书,有宏观的世界文化比较,有敏锐的深刻洞察,也有充满哲思的人生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形象。 和辻哲郎(1889—1960),日本近代哲学家、伦理学家、文化史学家。191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先后担任东洋大学、京都帝国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与西田几多郎并称“双璧”。生前为日本学士院院士、日本伦理学会会长。1955年获日本文化勋章。有代表作《风土》《古寺巡礼》等。
目录
中文版序
再版序
一、人类的教师: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耶稣
二、人类的教师的传记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学而篇的总结太精辟了:“第一是学问之喜,第二是因为学问而结成的友爱的共同体之喜,第三是在共同体中的所得,只是为了自己人格及生命价值的提升,其目的只在自己身上,并不关涉名利,这里是标举出来学问生活的目标所在。”
虽然是一本几十年前的小书,但还是很有特色,很有作者个人的鲜明特色。把现存《论语》拆解成四个不同的文本来源,根据孔子对尧舜的论述认为《泰伯》《尧曰》两篇是属于最新的历史断层,属于敏锐的直觉了吧。最后对于“语录”这一体裁的论述也非常精到,《论语》作为语录体与佛经、福音书、柏拉图对话录等相比,无疑是更加纯粹的“语录”,是真正意义上的“编纂”,没有更深的意图。往后本土出现的“禅宗”隔空继承了这样一种形式。
我们不一定要接受和辻哲郎解读出来的观点,但批判性解读的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借鉴的。历史上的这些文字,包括《论语》,写出来之后,就已经不再属于作者,而怎样解读的权利,已然在后世的读者。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丰富填充这些内容,特别像《论语》这种语录体,截取生活中一两个片段,没有前后的语境,本身就有着非常大的歧义。我们通过思考,去揣摩、去恢复当时的情境,凭自己的想法还原当时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们要传达的意思,这就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读书并思考的重要意义所在。 和辻哲郎写了一本《孔子》,给我们了一种批判意识,阅读这本书让我们以另外一种眼光来审视孔子,审视他的《论语》。阅读这本书,也许能够给我们理解儒家文化另外的启迪,这也就不失阅读此书的意义所在了。
非常好的一本小书,像文库本,便于随身携带翻阅。角度新颖,视野开阔,值得推荐。
孔子是位伟人,伟大之处不用多说,更重要的是他不是神,也是一个人,对他的颂扬也和世俗社会的形成密不可分。还是李零说得好:去圣乃得真孔子
本书并非孔子传记,而是对有关孔子的文本做了一总体批判,指出孔子形象和话语建构的层累性,由此应和上开篇所提“人类的教师”这一概念的特性,也即非惟某个凭自身之观念足资为教的教师,而是人类整体的反思附加于其形象上而继续用以教化此后人类的教师。对于史迁《孔子世家》局限性的认识和对《论语》自身文本的重视有类钱宾四,而作者又进一步指出《论语》篇章的时序差异及由此带来的真实性分异,也可借鉴。但是本书关于层累建构的态度恐怕在当时也不足为奇,对文本的独特解读恐怕也颇有争议之处。除开篇世界视野下的比较外,整体读来未免也索然无味,不知缘何如此风行于东洋。
對《論語》原典的分析值得注意,其得益於武內之研究。更重要的是認識到孔子作為人類的教師這一歷史角色,而又與其他三位人類教師不同之特點,對認識孔子本身也十分重要。想起當年讀李零老師那本書的感受,認識一個熟悉的孔子,也見識不同角度的描繪。
可以作为研究战后日本大众思想的材料(因为书中提到了普罗大众受到的该书影响),对于《论语》研究而言毫无意义。
日本全面侵华时代的中小学教师读物,解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普及读物。
我觉得此书的最好的是第一章关于“人类的教师”论述,然后作者梳理了《史记·孔子世家》中除了取材自《论语》《孟子》《左传》《礼记》的12个片段(这也确实是考据学上争议较大的部分),并认为他们都极度缺乏真实性,从而得出结论:“关于孔子的传记资料,唯一可以信凭的只有《论语》而已”以及“孔子所尊重、所强调的周文化,其相关文献,最古的也不过就到《论语》这里为止了”。 对于这两点,我都不敢苟同。首先,认识孔子不仅只有《论语》,起码不能忽视《孔子家语》(当然,和辻写作的时代有许多文献还未出土);其次,中国文化在孔子之前的发展不能一概归于战国的产物,起码不能否认周公。 总之,和辻哲郎先生这本书既不是孔子的传记,也不是对孔子思想的阐述,可以当做认识“孔子”如何被塑造这一过程的辅助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