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的封面

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

张笑川

出版时间

2009-05-31

ISBN

9787532628322

评分

★★★★★
书籍介绍

《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讲述的“闸北”,就是近代上海的一个社区。今天的上海人或许知道,火车站、长途汽车总站在那里,闻名近代中国的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曾在那里,蒋介石四一二政变中的宝山路血案在那里,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战场曾在那里,看过电视剧《上海滩》的朋友或许还知道主角之一“丁力”的家曾在那里……近代的闸北是如何演变的?是什么样的居民住在那里?它与其他社区是什么关系?它在上海城市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本过去的闸北与现在的闸北有什么联系?这就是《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要探讨的问题。《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从发展演变、经济功能、地方政治、社会生活、战争影响等侧面,勾勒出1843—1949年间闸北城区曲折的发展历程。

用户评论
整套书水平都很一般,这本已经算是不错了。本书的分章依据没有看太明白,总感觉有些章节可以合并在一起
怎么说呢,这种书还是土著人民写比较好。为写而写,不堪一读。
上海租界27年经常费和临时费预算为5000万元;华界不过几百万。租界的市政管理,社会治安水平都落后甚多;两次淞沪抗战带来的衰落
本文的“闸北”主要指租界以北上海、宝山两县大片“华界”地区。本文前半部分阐明了:19世纪40年代开埠以来(主要是1860年以后),租界打破了市镇-城乡格局,闸北依傍租界……
1910-1920年代的闸北是江浙本土精英对隔壁租界运行的效仿和尝试,这种尝试在短期内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让这片两面紧贴租界的往昔空旷场所成为了迥异于老城厢,拥有健全公共设施和文娱机构的模范街区。然而在1920年代逐渐密布的乌云笼罩下,没有租界保护,得不到车轮青睐,又被隔壁日益膨胀的虹口日据区虎视眈眈的闸北,注定只能以悲剧收场。1932年爆发的128事变打断了闸北之前的蓬勃发展,而1937年的淞沪抗战则让这里彻底沦为一片瓦砾中。在之后的几年中,无人管理的闸北成为江淮难民涌入的重地,胡乱搭建的私房替代了不复存在的石库门,构成了1949之后此地的常见风景。而火车站带来的流动人口,则进一步加剧了街道的脏乱,到六七十年代后,闸北的形象基本就只能与混乱、下只角挂钩了。此种观感,直到21世纪后才渐有改善
王八蛋的傻逼书
方方面面都点到了,就是缺乏一条线索把这些穿起来,以为作者会把“区域”作为中心议题,但结果仍然很散。另外闸北真的太难了。。。
为写而写,不堪一读,学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