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生活在别处的封面

生活在别处

[捷克] 米兰·昆德拉

出版时间

2004-04-30

ISBN

9787532733323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就其题材而言,表现一个艺术家(或知识分子)是本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展示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也只有复杂的人物才能承担。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意图下,这部书最初曾被题名为《抒情时代》。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书中每一章 节的名称都展示了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等等。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迟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有如激情的涧水,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换句话说,作者在这里所关心的是诗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发育。为了潜入到人物意识中最隐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客观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时间与空间交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常常出现在同一段叙述中),现实与梦幻交织(第二章《泽维尔》完全是一个梦套一个梦),情节的跳宏,思考的猝然与不连贯,故意模糊主语的陈述,这些都使此书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小说。假如我们把书中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这部作品的内容就剩不下什么了。这种形式使我们更能切近诗人的内心活动,感触到诗人的激情是怎样产生和燃烧的。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

(展开全部)

目录
第一部 诗人诞生
第二部 克萨维尔
第三部 诗人自读
第四部 诗人在奔跑
第五部 诗人嫉妒了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昆德拉的小说经常是讲着讲着,就跳出故事来一段哲理性的对话思考。这一段才是与读者共鸣的时刻。撇开历史背景,“生活在别处”是一种梦想,存在于自己难以企及的远处。就如同,你会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另一个你,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这本书残忍的交代了一个真理,生活一切尽是谎言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女人真正讨过我的喜欢,只有你,妈妈,你是最美的。” 这本书里我最感动的语句,雅罗米尔死前的话。
自卑与自负是一切的根源,扭曲的社会又放大了这个悲剧,看完这本书我们也就像是把一个瞭望台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中吧!算是用来观察或者是警示!
伟大的情感和性爱专栏作家、政治观察家、文化评论员、文本迷宫建造者米兰·昆德拉先生,这不是一本写诗人一生的小说,这是一本长了点的诗歌
一个秘密
@2016-03-31 17:06:59
没懂。跳着读的小说还要不要标记读过
读的真痛苦啊
懦弱、茫然且鄙陋的青年“诗人”短暂的一生,追寻着像是“男子气概”这般虚幻的感觉,经历着一些荒诞却又真实的事件。全书穿插着细碎的幻想片段,带着难以言明的忧伤感。不算太好,倒也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