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魔山的封面

魔山

[德] 托马斯·曼

出版时间

2007-01-01

ISBN

9787532741786

评分

★★★★★
书籍介绍
《魔山》里我们要叙述的,是汉斯·卡斯托尔普的故事。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他个人(因为读者将会了解到,他是一个心地单纯甚至是惹人喜爱的青年),而是为了故事本身,在我们看来,它是值得大大描写一番的。不过为了汉斯·卡斯托尔普着想,我们可得记住这是他的故事,而并非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任何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好久以前,也可以说已完全是历史的陈迹,因此叙述时无疑须用事隔多年的过去时态。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94年发表处女作《堕落》。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以后发表《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1924年因表长篇小说《魔山》闻名全球。1930年发表中篇《马奥与魔术师》。1939年发长篇《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的前三部以及《绿蒂魏玛》等。1947年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1955年8月12日,在80寿辰后,结束了他“史诗性的,而非戏剧性的生命”。 1929年,由于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主要是由于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它作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地位一年比一年巩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译本序
前言
第一章
到达
三十四号房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断断续续的看完这本大部头,有德国人的缜密,故事不算复杂跌宕,在关于生命社会战争爱情等各种阐述中,年轻人慢慢的成长,困惑、激动、不知所措、一知半解,小说更大的意义也许是让作者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萌动的爱情,混乱的资产阶级生活,霸道粗陋的治疗手法,被困住的青春岁月。最后去参军似乎与之前没有因果关系,也看不出成长的价值。或者只是记录那段迷惘?总结起来,就是可看,却实在提不起太多兴趣。
对不研究文学史和西方各种扒拉扒拉思潮的人来说,可读性一般。倒是想起大一在光华楼,身材高瘦的西方文学史老师给我们诵读魔山里的片段,好像是汉斯和那个人文主义者的对谈片段……
村上春树的最爱
带有更多的存在论的特征。描绘的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像经典的成长小说那样,让主人公成熟,却仅意味着身体的腐朽和生命的消逝。卡斯托普甚至发现两位高师灌输的知识对于身体的暴政来说是如此地孱弱无力。在山上的病人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才把自己囚禁在疗养院中,在这里身体从来不听命于灵魂,相反却对意识和理性乱施淫威。祖父曾是保守的没落贵族的卡斯托普,没有认同乐观向上的启蒙人道主义的线形时间观,却对过去和死亡充满了敬意,试图从过去逝去的时间和死亡的终结中,追寻生命的本真意义。这是一本关于身体与灵魂的哲学研究。
多么宽容的社会才允许无趣的书成为经典……写小说像做数学题。当然可能德语比较严谨吧。
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好无聊好空虚啊!难怪一战刚爆发,欧洲人都跟过节一样兴高采烈的……
我不配对这本书有任何想法
啃过最多字的一本…太累了
2年前看到一半,终于趁这波疫情看完了。文字和情节都比较平淡,似乎没有想明确传递的思想;但内容丰富厚重,塑造了一个充满象征意味、值得玩味的场景。 居家时读这个与世隔绝者的故事,心有戚戚:未曾设想的生活道路,桃花源中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感受、对疾病似懂非懂的重视与麻木,各种思想的碰撞和对人的蛊惑... 直到结尾处主人公将要下山,作者才终于流露出几分感情——他看到了平静生活似乎不可避免的走向终结,而未来则是可预见的“群魔乱舞的岁月”——这个将要走向复杂的年轻人,那个转折更替的时代,让他有些忧心。 对这种在茨威格等同时代作家身上也可见的复杂情感,之前只是能理解;如今,身处一百多年后的魔都,很能共情。
既《老人与海》后第二本给1星的诺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