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还原与给予的封面

还原与给予

[法] 让-吕克·马里翁

出版时间

2009-07-31

ISBN

9787532748112

评分

★★★★★
书籍介绍

自笛卡儿以降的近代西方哲学,以意识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海德格尔的横空出世,则让存在论几乎成为现代哲学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以德里达、勒维纳斯、H·亨利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哲学家,不约而同地以现象学的方法踏上了超越存在论的道路。

马里翁以独特而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对后者在微观意义上的影响。通过严格的文本学考察,马里翁指出,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做出的突破,被海德格尔正确地理解为“被给予性”。

然而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进行的还原的努力,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的原因,恰在于海德格尔没有认识到“还原越多,给予越多”。

让-吕克·马里翁(Jean-Luc Marion),1946年出生于法国,曾先后就学于巴黎第十大学和巴黎高师,现在索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

马里翁是当代法国最知名的哲学家之一,是法国现象学运动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也是现象学的神学转向的主要推动者。

目录
前言
注释文献
引论:现象学本身
第一章 突破与拓展
第1节 两种解释与一项拓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译得很好,书也是当代现象学最顶尖的著作。
: B089/7168
“还原越多,给予越多!”
在这本书中,马里翁开创了不同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第三条还原的道路:呼声的还原。马里翁对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做了精密的比较,以至于让现象学如此清晰地展现了出来,被给予性=还原多少,给予多少作为现象学第四原则为现象学神学得转向奠定了基础,深度无聊很有意思,方老师的翻译很良心。
一个好法现
对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的过渡、海德格尔自身内部的发展以及最后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到“倾听存在的召唤”(一种被动性出现,这里恰恰是列维纳斯开始的地方,还有所谓的现象学的神学的转向)作了及其精彩的阐释;这也对应着三次“还原”:现象学的(胡塞尔还原到超越论自我)-生存论的(海德格尔还原到此在)-最后是还原到对一种纯粹呼声的回应。
讀了兩遍多,實在讀不動了,要講的東西單看結論還是比較簡單……但在反復的駁和引中我迷失了……
绝了,感觉马里翁比胡塞尔海德格尔自己的思路还清楚,甚至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自己都更清楚自己为自己造成的障碍、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及,相互对对方的看错和误解何在。
第二遍读过,稍微捋出个头绪。
很显然,马里翁与德里达的理论都有一段意图与海德格尔割席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