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新自由主义简史的封面

新自由主义简史

[美] 大卫·哈维

出版时间

2010-12-01

ISBN

9787532750917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1978年,中国经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向自由化的转变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下令限制工会力量并终止国家持续十年之久的滞胀惨状。

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通过一系列特殊政策为金融和产业松绑,将美国带上了一条复苏经济的道路。

或许在未来的历史学家看来,1978年至1980年这几年是世界社会史和经济史的革命性转折点,因为正是在这几年中,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实践的理论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新自由主义认为,通过建立一个以稳固的个人财产权、自由市场以及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制度框架,能释放个体企业的自由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幸福。

自1970年代以来,松绑、私有化、国家从许多社会供给领域中退出,开始变得司空见惯。从前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国家到老牌社会民主制和福利国家,几乎所有国家都接受了某种形式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另外,支持新自由主义的人们如今都身居要位,影响遍及教育、媒体、公司董事会和财政机构、政府核心机构以及那些管理全球财政和贸易的国际性机构。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作为话语模式已居霸权地位,它成为我们许多人解释和理解世界的常识的一部分。

那么,新自由主义打哪儿来?它又是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泛滥的?对这个政治经济学故事的批判性考察,将为我们确认和建构另一种未来政治和经济安排的可能,提供一个框架。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自由只是个代名词
第二章 建立赞同
第三章 新自由主义国家
第四章 不均衡地理发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4.5 新自由主义作为洗脑术。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撒切尔、里根开辟了新自由主义道路,由此,新自由主义成为全球新的霸权论述,这种理论其实是资本家与学者达成的协议(朝圣山学社或者各种基金会)并通过媒体(默多克向全球扩展的媒体帝国)、诺贝尔奖(被瑞典资本家买断的奖)等形式推广并内化成我们的“常识”,但其本质是以维护寡头集团、跨国公司利益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秩序(推动私有化)为前提——这套“主义”是为了重建资本积累和恢复经济精英权力的工具和证明发动战争的合法性(伊拉克战争)的说辞,一种真正的反民主、反社会主义的策略。作者对各种国际组织和非盈利组织所发挥的作用的论述也值得反思,他对中国改开后状况的观点虽然陈旧和外宾了点,但有些问题的确是中国的死结。
读完感觉美国甚至全世界的知识分子已经进入了反思新自由主义的阶段,而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还处于新自由主义的奴役之下。
新自由主义的最大缺陷,在于其一昧强调个人私有产权和盈利权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适宜而健康的生存权、政治联合权和良善的治理权等其他重要权利,从而其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必然出现环境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和平民权益的沦丧等结果。真正的开放社会应该同时吸取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精华。
哈维用力于指出新自由主义本质上是掠夺性积累造成的全球性再分配而不是财富的生产。虽然很多分析略失于粗疏且不成系统,但基本还是到位的。最后一章关于后现代、阶级重建、替代性方案的论述算是不失身段。
一直以来,受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主义血淋淋的实践经验的恐惧,人们总是习惯性的把经济自由与政治民主化上等号。可大卫·哈维却发现,自由市场正在成为集权专制的帮凶,他给出了一个替代性方案:用经济民主与政治自由,超克狭隘的市场自由。对于中国而言,这或许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案。
替代性方案是最难获得的。17年过去了,结果仍然是未知数。资本总会找到自己的思路,因为逐利性变成了社会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而结构的稳定发展反而是不可信的
前面事例總結很有啟發性,可最後的推論不敢苟同。
最大的收获是启发我去读波兰尼。。
对新自由主义发展史的简单梳理,更多是在现象、材料和直接联系上去讲新自由主义与政治权利、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与其说是马克思的框架,倒更像是社会民主党的框架。阶级问题那里云里雾里,作者也写不明白。
我们应该如何定义“新自由主义”的潮流?福柯给出了一个知识-权力谱系的答案,卡尔·波兰尼给出了一个社会学式的答案,乔万里·阿瑞吉给出了一个经济学式的答案,而大卫·哈维则是给出了一个较为标准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答案。与波兰尼类似,大卫·哈维始终持有非常清醒的问题意识,从一个历史的维度上出发对新自由主义的发端、兴盛、衰退以及可能的未来给出了一个“简史”式的分析。对于入门者很友好,对于已经有一定阅读基础的读者而言也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