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浮士德的封面

浮士德

[德] 歌德

出版时间

2011-01-01

ISBN

9787532752607

评分

★★★★★
书籍介绍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它根据十六世纪—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提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 全书由一系列叙事诗、抒情诗、戏剧、歌剧以及舞剧组,涉及神学、神话学、哲学、科学、美学、文学、音乐以及政治经济学。 同样,《浮士德》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 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年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马克思)。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 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 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 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775 ~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写一个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跟鄙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爱情上更遭封建势力 摧残打击的少年维特愤而自杀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亨有世界声音。《浮土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把浮士德写成一个不断追求、进取的理想人物; 把他的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副业等五大发展阶段,都写成以封建政体腐败、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灭和“理性王国”蓝图之虚妄为主体内容的悲剧阶段;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作品也因而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内容写主人公走出家门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 肯定实践的重要意义,认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专业技能力社会造福。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由郭沫若译成中文。他的《浮士德》、《赫尔曼与窦绿苔》等作品现己有了中文译本。
目录
译本序
献诗
舞台序幕
天上序曲
悲剧 第一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Goette的神作饱含宏大的人类关怀。Faust饱学一世,终于在Mephisto的指引下明白:理论全是灰色……生命的金树才是长青。面对理性主义盛行的启蒙,Goette借Faust之口说:“知识久已使我作呕。”以Mephisto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嘲笑传统、宗教、情感欲望,却把人的理想、价值的崇高和存在本身忘掉了。但浮士德精神抗衡着这种虚无主义——人虽总在迷途中,却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把浮士德精神理解为(如译者序言中提到的)“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和理想社会的精神”,“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颇有偏失。或许应理解为人总在追求某种“最高的存在”之路上,即使不知何为最高。Werd ich zum Augenblick sagen, verweile doch, du bist so schonen.
到处引经据典,几乎无一字无来历,虽然其中涉及希腊神话的部分我还有点印象,但还是只能看懂十之一二。这个翻译貌似很厉害的样子,各种奇怪的押韵格式还有谐音双关什么的都能翻译出来,虽然文字的优美程度没法完全保证
译者序和注释太剧透了。
反正男人的自我实现总要献祭女人呗。
【引朱光潜】就人生理想来说,《浮士德》代表西方思潮的一个极大的转变。浮士德所要解脱的不是愚昧而是使他觉得腻味的丰富的知识。理智的观照引起他的心灵的烦躁不安,他由一位闭户埋头的书生变成一位与厉鬼定卖魂约的冒险者,由沉静的观照跳到热烈而近于荒唐的行动。经过许多放纵不羁的冒险行动以后,浮士德的顽强的意志也终于得到净化,而净化的原动力却不是观照而是一种有道德意义的行动。他的最后的成就也就是他的最高的理想的实现,从大海争来一片陆地,把它垦成沃壤,使它效用于人类社会。这理想可以叫做“自然的征服”。
[已存柜]
格蕾辛的部分没法读,一个被欺骗、引诱、抛弃,连骨头和血液都被吞食干净的女性竟成为了男性元凶的天堂之爱的引路人。反倒是看上去横生出的两次瓦尔普吉斯之夜(或不如说百鬼夜行)亮点颇多,结合这个版本的译者注释,看歌德调侃种种思潮主义甚至具名的论敌,比浮士德的冒险还更精彩。
没法评价,只能说是天书。浮士德是纯精神纯理念的,带着宗教困境的,对世俗的中国文明确实是天书,远没有少年维特好接受。这种具大的文化差异我想是没法消除的,咱压根不知道浮士德困惑在哪,哪怕在西方国家也是少数的,大多数人只是忙于生存,心累了念一句狗日的,心平了骂一句阿弥陀佛
第一部还不错
用喜马拉雅听的,否则很难坚持。很抵触和很欣赏的部分并存。 听完了第一部,止言又欲。浮士德的问题和雷雨话剧观众哄堂大笑的核心是一样的:既然语言是思维的边界,那么踏出边界的未知既不能被描写,也无法被抹除。读者观众持有的语言已经是两百年后时代的产物,透过它再去解读浮士德,简直是一种不朽而朽。浮士德所抗争的,所追求的,所争取的,是如今有了新的变化的人的向往。而歌德本人,已经死于两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