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萨勒姆的女巫的封面

萨勒姆的女巫

[美]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

出版时间

2011-04-01

ISBN

9787532753079

评分

★★★★★
书籍介绍
《萨勒姆的女巫》首演于一九五三年。剧本根据一六九二年到一六九三年之间,在北美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发生的一起迫害“行巫者”的案件写作而成。 剧本开头,萨勒姆地区的牧师巴里斯的女儿贝蒂和伙伴跳舞时受到惊吓,导致神志恍惚,一病不起。与此同时,镇上普特南夫妇的女儿萝丝也病倒了。乡镇里于是谣传出现了巫术。 巴里斯的侄女阿碧格也是跳舞的姑娘中的一个,她在普洛克托家做女仆,因为勾引男主人,被女主人赶出家门。她对普洛克托大嫂怀恨在心。参与跳舞的姑娘担心被当成女巫,在阿碧格带领下,交代说自己看见很多人和魔鬼在一起。遭到诬陷的人都被关进了监狱,那些跳舞的姑娘摇身变成了圣徒,阿碧格更是趁机想要陷害普洛克托大嫂。 后来,遭到诬陷的人被判处绞刑,普洛克托下定决心说出他和阿碧格的私情,试图以此阻止她的阴谋,却反而因此害了妻子。普洛克托家的女仆玛丽·沃伦良心发现,在法庭上翻供,却在副总督丹佛斯、哈桑法官、巴里斯和阿碧格带领的姑娘们的共同威吓下,又收回供词,反而一口咬定普洛克托给魔鬼干活。 普洛克托被关进监狱,在生命受到威胁之下,他决定招认自己和魔鬼打交道,但副总督却强求他公开忏悔,并且供出其他和魔鬼在一起的人。普洛克托无法违背自己的良心,不愿以出卖朋友、出卖灵魂为代价换取屈辱的生存,最后毅然走上绞刑架。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 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之一,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 阿瑟·米勒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三十年代初美国经济的大萧条时期,他的父亲破产,家里生计维艰。中学毕业后,米勒一边打工一边在密歇根大学新闻系和英文系学习,并开始创作剧本。 一九四七年,阿瑟·米勒的成名作《都是我的儿子》上演,连演三百二十八场。两年后,《推销员之死》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七百四十二场,一举囊括了托尼奖、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从而使阿瑟·米勒赢得国际声誉。另外,米勒还创作了《萨勒姆女巫》、《桥头眺望》、《美国时钟》等剧,均针砭时弊,对社会现实和戏剧技巧作了深刻的探索,体现了米勒对社会问题的直面追问,以及对人性、理智、社会正义等问题的犀利见解。自传体剧本《堕落之后》记述了他与好莱坞名演员玛丽莲·梦露一段并不成功的婚姻生活,也深刻剖析了左翼知识分子的内心。 一九七八年,米勒来华访问,回国后出版《访问中国》一书。一九八一年,《萨勒姆女巫》在华上演,获得很大成功。一九八三年,米勒再度来华,亲自执导《推销员之死》,次年出版《“推销员”在北京》一书,从此他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目录
四幕剧
关于本剧史实方面的一个注解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伊丽莎白这个人物太干净了 像一面镜子 约翰的背面全在她身上照见 她让一个硬汉在镜子前变成了哈姆雷特
大嫂……
看到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种种嘴脸。
绝对的正确,无限的权力,扩大的仇恨,路西法效应从来不乏实例,历史也总是毫无例外地相似...
一个话剧剧本竟然后来把我给看泪目了。夫妻俩的对话好走心。很震撼心灵的主题,有口说不清然后丢命的恐惧与无奈
不寒而栗。有人为掩过饰非不惜与恶魔交换灵魂,有人为己身脱离地狱甘愿践踏他人灵魂,有人为使手中权力无视人间千百年才终得一抔的道德、法律与自由,当然也有人愿肩住那黑暗的闸门,放所有的孩子到幸福的地方去。 只是,若这样的人也终归于沉寂呢。
感觉作者有些misogyny,无论是伊丽莎白还是阿碧格都只是这个故事的负面助推器;她们的作用只为衬托出John的悲剧性,她们的性格和价值取向也只是作者yy出来的,没有真实感和共鸣感。(伊丽莎白那句“丈夫去寻花问柳是因为妻子冷冰冰的”有无语到我。)
有时世界是如此荒诞……
很神奇,米勒在超越性方面的剧情构造总是很强大,但我无法被感动,因为尤其是普洛克托的内在性实在是让我难以理解。但剧本是好的剧本,人物很鲜明,激情澎湃,高潮也总是到来,也有我最喜欢的女巫内容。
好书可以再读。 阿瑟米勒,真的很棒,(推销员之死)最棒啦,这部也很棒。 伴随着杀戮的信仰不要也罢。 法庭法官和当地神父的屈打成招,一错到底真的很可恨。 几个孩子的谎言蔓延成100多人的相互报复,酿成了这样的惨案,真的太可怕啦,神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宗教地位,而一错到底,这样的宗教简直就是邪教啦。去TMD信仰吧,只不过是为了驾驭教徒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