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包法利夫人的封面

包法利夫人

[法]福楼拜

出版时间

2011-04-30

ISBN

9787532753611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代表作。这部在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小说,通过外省农村少女爱玛在修道院受到与自己出身完全不相称的贵族教育后,又受到消极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在嫁给平庸无能的乡村医生包法利做续弦后由失望逐步陷入堕落的泥潭,最后在高利贷逼迫下服毒自尽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法国19世纪中叶恶浊的社会现实,被公认为巴尔扎克之后法国第一部杰作。

用户评论
夏尔:爱上一匹野马,头顶一片草原;爱玛:读书太少,却想得太多;药剂师奥梅:闷声发大财。福楼拜用理想主义的死亡与实用主义的胜利的强烈对比,讲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小资产阶级的恋爱神圣观,应该打倒。因为它不仅耽误工作,而且自讨苦吃。
因为勒内基拉尔有写福楼拜就找来二刷,上次看还是几年前。好几次因为爱玛的自私,贪婪,不知餍足生气。疼爱自己的丈夫,安稳的家,这不正是大部分女人向往的吗?为什么她不满足呢?不喜欢她,也不讨厌,她只是不能忍受人生的无趣事实,想挣脱平庸,打破日复一日的单调。在平庸的生活真相面前,所有人都有追求摆脱单调的权利,但爱玛却用对爱的幻想和物质的丰足去对抗。读者骂她作,问题是,如果死气沉沉地活着,怎么才体现出生命?人终究活在道德世界里,道德要求个体欲望自律,这是社会的法律,否则欲望满盈就与道德冲突,爱玛因没有自律就触犯众怒。人们归罪文学,因为它打开了想象,制造了一个不存在的世界,让人脱离现实。司各特的文学幽灵在福楼拜的爱玛身上蔓延展开,爱玛的幽灵又在一代代读者的阅读空间徘徊。
读罢觉得实至名归。纳博科夫《文学讲稿》里的解读,纤毫毕现,一方面为自己也读出了那些细微之处而欣喜;另一方面,也为自己错过了而纳博科夫帮你指明的精妙段落而更加欣喜。只是纳博科夫有些地方的演绎,福楼拜自己估计也没想那么多。:)「每个微笑都藏着个无聊的呵欠,每次欢乐都蕴含着一场悲剧,兴致盎然背后永远是腻烦嫌恶,最甜蜜的吻留在你嘴唇上的,也只是对更酣畅的快感的无奈渴望。」
重读。第二次和情人莱昂幽会时,他送给爱玛一双“用天鹅绒毛滚着边”的“粉红缎面的拖鞋”,爱玛的双脚悬在半空,只能用脚趾点着拖鞋(想起张爱玲的绣花鞋),原来沉闷平庸的现实生活不过是一双不合脚的拖鞋,非得是用“天鹅绒毛”来滚边才能粉饰出雷同于传奇小说在爱玛心中所唤起的激情的浪漫错觉,这想象界对实在界的粉饰是不彻底的,所以她才会在教堂忏悔时“编些轻微的罪愆”,只为获得一种被错勘为宗教狂喜的体验,而远非将整个自我寄托其间、凭着信仰的舟来渡苦难的河,另外有意思的是,小说的开头的主体是夏尔,中间慢慢过渡到爱玛,爱玛死后又回到了夏尔,结合福楼拜在行文中所显示的电影语言的自觉,这样的镜头转移似乎可以从形式上被视作一种对清醒-入梦-梦醒过程的暗示,或者我们想要在文学艺术、宗教体验或逻各斯中寻求庇护从来都不能够?
翻译者对于翻译作品内容的态度,往往能反映在文本的细节中。比较周克希版本和李健吾版本,态度真是绝然不同,周版是同情投入的,读起来很温柔;而李版,能感受到他冷峻的目光在审视。同一句话,他们选择的词语道德色彩相差很大。
这本书讲了欲望是如何一步步地把包法利夫人拖进深渊。大厦塌在最后一刻,可分裂、溃败的过程是一步步展开的,让人感慨唏嘘。
爱玛真是19世纪版网络贷款的典范。对于爱玛和夏尔来对求而不得的爱情的欲望都压垮了他们都的生活。把爱情换成其他期盼依然适用,把爱玛和夏尔换成普通人也同意适用。
描写细致,有条不紊,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的画面。对爱玛的发型的描述很好。
爱玛临终的时候呼唤上帝希望灵魂得到救赎,正当弥留之际,听到的却是瞎子低俗的歌声。讽刺的是,她的一生便是一个生活的瞎子,查理也陪着她瞎,瞎子没了眼睛仅靠幻想过活,受到嘲笑愚弄也全然不知,还把别人的三两句花言巧语当真,实在可悲。
五分给这本书,因为的确是艺术品,福楼拜呕心沥血之作。但是我看过之后感觉很冷,不喜欢这种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