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喧哗与骚动的封面

喧哗与骚动

[美] 威廉·福克纳

出版时间

2011-04-30

ISBN

9787532753710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喧哗与骚动(译文名著精选)》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家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喧哗与骚动(译文名著精选)》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小说大量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

威廉·福克纳(Willian Faulkner l897~1962),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逊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喧哗与骚动》(又译《声音与疯狂》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逊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之际》(1930);写孤儿裘·...

(展开全部)

目录
喧哗与骚动
1928年4月7日
1910年6月2日
1928年4月6日
1928年4月8日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我两年前可以勉力读懂“深受福克纳影响”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几个月前读同为意识流的伍尔芙的《到灯塔去》毫无问题击节赞赏。但看这本《喧哗与骚动》,第一遍放下,第二遍拼了命花五天时间看完,依旧是如云里雾中,若没有中文注释,则彻底看不懂。福克纳手法的雄心、故事设定里整个虚构南方县各个家族蔓延交织的雄心,都可以看出。写班吉的白痴,昆丁的懦弱迷乱,凯蒂与小昆丁的随波逐流,杰生的暴躁到头疼,都写到了。只有勒斯特的个性,是干练淘气还是懒散,有点看不懂。但因为手法的华丽就可以忽略故事的精彩与流畅了么?我没有发言权,但我觉得不可以。但读过之后,又总觉得来自班吉视角的一种气氛仍若隐若现地罩着我,因而说不定有必要再读一遍。
七星都不为过好么!太棒了!看完一本书像看完一部很长很长的电影一样 短短的四天 太棒了!!!!!!!!
抱怨和自怜的声音太吵了
一部奇书。在地铁和公交上看更有感觉。看本杰明部分的时候,着急下车,书签错放到了昆丁部分,再次坐车的时候没注意到,接着读了十多页才发现,再往回找,也不记得之前是看到那页了。无形中,更增添了几分迷离感。
我也不知道我看出了什么个故事
这部书描写了人物形象关系,值得观看与欣赏!
大学读,意识流三大之一
在九月的尾巴读完了,相比押沙龙,这本好读了很多。在读昆丁自白的那一章时有很奇怪的共鸣,甚至会错生自残的念头,读到最后感觉自己也得到了解脱。读杰生自白那一章时很不舒服,确实如同译本序所说,“从他嘴里吐出来的每一个字仿佛都含有酸液,使人听了感到发作并不值得,强忍下去又半天不舒服。”接下来想读《我弥留之际》,回家之后读《八月之光》(也许会在明年八月。。)。
是艺术高于生活,还是生活高于艺术,我还没有答案。向前辈们致敬,这本书,我也非常喜欢,啊!原来故事还能用文字这样讲,好多和电影好像呀(作者意识到了吗?)——大学时会这样惊叹到,而电影绝大多数的框架基本都来源文学(不是说内容呈现,现在有太多不敢承认的抄袭者了,抄袭和模仿、学习是有区别的),所以有了新浪潮,戈达尔等这类的叛逆者,当然作品和作者一定在“阅读”时,是绝对分开的,就像我根本不会在意作者们到底现实怎样
我是昆丁,我想当班吉的凯蒂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