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的封面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

[俄] 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时间

2013-05-31

ISBN

9787532758999

评分

★★★★★
目录
封面用纸为意大利定制的艺术纸,纯黑底色烫金 ,布面封面,三面镏金,配精美插图,带函套。低调奢华,典雅与华丽并存,古典与时尚同在,同时具备阅读和收藏价值。
用户评论
女人是男人的社交工具
感受到托尔斯泰笔下对安娜的怜悯和批判。《安娜》岂非更早的POV写法?看来托是POV的鼻祖啊。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想起车尼尔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创作特点的那句:“纯洁的道德情感”。列文是我最喜欢的角色,我甚至认为应该是列文而不是安娜成为这本书的主角。列文是个思想太纯洁、情感太高尚的男人了,我那么喜欢他。
看了一多半弃,四星是因为它是世界名著……完全不能理解书中人物的感情和内心挣扎,觉得卡列宁好无辜。列文对农业及农民的思考很有意义,可是他本人好作,无法忍受。所以,我还是不适合看这些啦,浪费我的时间,唉
一千多页,好长,也许早些年看就不一样了。托尔斯泰真是个话痨。对书中人物几乎都不怎么有感,哪怕是作为托尔斯泰理想化身的列文也不是特别喜欢。前七部是一直在安娜怎么还不死的期待中读完的。最后作为尾声的第八部前面七八章也是使劲地磨叽,九章开始的列文的内心活动完全是托的个人独白。记起刺猬的优雅中勒妮的猫就叫列文好像。
阅读线拉得太长,断断续续看完,一度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其实完全是随心而动。安娜在上课和日常讨论中被简化为一个出轨殉情的女人,卡列宁是官僚机器,渥伦斯基是消亡的爱情代表,列文的故事线消失在书名之下,这一系列只觉得是太多“误解”。繁琐平静的日常是真正的人的一生写照,里面的每个人物都在极尽生活的可持续。安娜在阅读和生活境遇里是同步的,如何理解和尊重一个善良的人走入爱情的悲剧,即便是“爱一个具体的人”的不成功实践;列文在众多寻求思想解放的形象中有点似空洞符号,在阅读中无限想到开篇首句,人类的观照可以自己从内进行,也可以来自他者,家庭构成一个个观察范本,个体在家庭、社会、历史中无论怎样挣扎都多么有限,即便已付出的是对自己无限的代价。
跟陀氏完全不同的心理描写,准确但又更温和,是我认识到原来那些莫名其妙的情绪和想法能够被如此精准的表达出来,有时候那些莫名的情绪其实有个模糊的方向,但往往是自己不敢面对和深究的,看这本书相当于看他人的情绪产生过程来带动对自身问题的思考
最后,以列文的内心活动而结束,而安娜,就像一个列文人生听来的故事,就像一个他梦中的幻影,不感叹也不提及。假如,托尔斯泰是女人,这样的结构也许就反过来了。看完本书,发现托尔斯泰虽然开篇就提及家庭和幸福,但家庭和幸福不过是整个故事的一个不起眼的引子,或者说二者作为人们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无法避开的人生追求,是最容易切入的口子而已。对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书作为古典文学的巅峰确不为过,托尔斯泰将最具现实意义的情感,用最朴素的语言将其描绘,古典得非常彻底了。当然,“古典”这个词,听起来总是那么奇怪,文学一定要如此区分吗?哪本好的文学作品其内涵又不是类似的呢?本质来说,我们这些看客,都不过是为了看一个故事,给枯燥的生活增加一点想象空间而已。 好的文学作品本本相似,不好的文学作品各有不同。
凭感觉上下部表达习惯不一样。我还以为作者创作时间长,写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快读完时猛然发现,有两位译者。
描写社会,家庭,爱情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