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人文科学的逻辑:五项研究的封面

人文科学的逻辑:五项研究

[德] 恩斯特·卡西尔

出版时间

2013-09-01

ISBN

9787532762279

评分

★★★★★
书籍介绍
《人文科学的逻辑》为德国著名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的重要著作。卡西尔曾设想将本书充作毕生力作《符号形式的哲学》第四卷,其主旨固在于探讨人文科学,揭示人文科学的种种研究对象,并说明研究背后人类的心智活动;其目的是在自然科学的强势压迫下,通过对比反省,说明人文科学固有的“科学性”的特点,为其争取应有的尊严和应占的席位。作者在本书中分五章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对象、自然与人文的不同感知方式、自然概念与人文概念的差异性、文化形式、文化价值与现代文化悲剧等重大问题,旨在从其“符号形式的哲学”出发解答人文与人文科学的可能性基础问题。本书出版于1942年,与稍后的《人论》(1944年)一起构成卡西尔晚年文化哲学思考的代表性成果,也是现代西方文化哲学经典。 作者: 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当代哲学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现今思想界最具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他出身于德国犹太富商家庭,在希特勒上台后离开德国,流亡英美等国。 译者: 关子尹,德国鲁尔—波鸿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暨前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现象学、语言哲学、人文电算等,并有《海德格的诠释现象学与同一性思维》(德文)、《从哲学的观点看》、《教我心醉,教我心碎》、《语默无常——寻找定向中的哲学反思》等中、英或德文著述与论文多种。
目录
译者序
再版译例
第一章 人文科学之对象
第二章 事物之感知与表达之感知
第三章 自然概念与人文概念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还剩一半待读,但最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机会碰这本书了
翻译老师好牛
译者序大妙。
仅看标题以为是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述,实则不可多得之经典。建议读完康德,在看黑格尔或海德格尔之前,都读一下本书,很多被国人相对忽略的哲学大家,比如赫尔德、洪堡等,均在作者笔下融汇进一条清晰的脉络中。个人觉得译者对个别关键概念翻译的拿捏有欠准确,比如KOSMOS和WELT均译为“世界”。
人文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使用符号的意识里的辩证活动,在卡西尔的体系里起着统一原则的作用。由于它是纯粹形式的,它使卡西尔能够将纷繁的经验都看成是同一个基本活动的体现。他认为这是批判哲学与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之间的根本区别。传统哲学将经验的这种与其他客体内容提高到第一原则的高度。符号形式的哲学并不像黑格尔的哲学那样,是从理性的必然开始的,更不像马克思那样从物质的必然开始。卡西尔说理性的必然本身完全是形式的:在思想以逻辑概念思考时,为达到它的目的,它必然要跟着这种符号所带来的关系走。对物质的必然也是如此。思想强加给物质世界的那种秩序就包含着因果关系。卡西尔认为,一切形而上学的解释的缺点就是:它以统一的抽象概念开始,就不得不将“多”,因而也就将一切知识都解释为虚幻的。他声称他的哲学的独一无二的优点就是它不压制任何种类的经验。
重讀。
译者序极佳。潘诺夫斯基显然颇受卡西尔影响,且二人的写作风格也有些相似。卡西尔提出的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与潘氏的图像学几乎如出一辙:物理存在层次、对象表现层次、位格(即心境/意义)表达层次。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分野,就在于人文宇宙乃是意义的宇宙。宗教、语言、艺术之所以有交流的可能,并非是因为人们处于同一时空中,而是因为他们参与了同样的“行动”,且“这些意义是可重复的并且是不断被重新创造的;它们不被限囿于当下”。因此,人文科学在“意义”宇宙获得了永恒,但文化成果仍可能消逝,因其需脆弱的物质作为载体。卡西尔对于布克哈特和沃尔夫林的评价十分公允,他同样更关注共相而非殊相。“借着语言、艺术和其他文化形式,人类为自己创造出一新的形体,而这一形体乃是为众人所共享的”,这里,可见是反康德“天才观”的。
还是得结合《人论》来看。卡西尔思想史的梳理的确强大,但是正是因为这个,没有一些哲学基础,论证思路有些跟不上。另外,卡西尔著名的论断“人是符号的动物”已经历经更新,在整体符号学,或者说生物符号学里,被发展为“人是符号学动物”,或者说“人是符号元语言的动物”,人和动物的区分不再是是否使用符号,而是人可以意识到自己使用符号。另外,卡西尔的人类文化符号学只传了一代,即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有学者认为认为这是因为卡西尔的符号论没有论及符号的方法论问题,的确。所以卡西尔的思想,有其创新,也有后劲不足之处。当辩证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