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少年的封面

少年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出版时间

2016-05-01

ISBN

9787532763672

评分

★★★★★
书籍介绍
《少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一部颇为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个涉世未深、深受罗特希尔德思想影响的少年阿尔卡其·多尔戈鲁基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描绘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拜金主义对当时青年一代灵魂的腐蚀。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与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走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独具特色,在群星灿烂的19世纪俄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主要作品有《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目录
重要人物表
第一部
第一章 私生子和他的父母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力量意识及其缠斗。
感觉像陀爷其他小说里的人物化妆登场开party!对狂热痴癫有种平宁简净的超然化解,以致于不如其他几部激烈,却依然有深度,有力量。
图书馆借书最后一本,也是最厚一本,陀翁在刷 少年冒险记,一个怀揣着成为富翁梦想的辍学少年,偶然得到一个可以飞黄腾达的机会,以一封信威胁一位美丽的寡妇,于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就此展开。两个家庭能不能得到安宁,少年有着决定权。少年将何去何从。敬请关注下期报。
2019140#11月2打#3.5,写于晚年的这部《少年》基本上集合了陀翁一生最为重要的创作母题:兽性与神性如何共存一体、人如何被人性的弱点所控制、宗教与苦难救赎是否可能、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如何被生活碾压,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主题呈现一个人内心的全部深度。甚是疲倦的阅读过程,比《群魔》更芜杂无序、更没有章法,陀翁舍弃了全知的上帝视角,转向限制的、个人独白般的第一人称视角,虽恰好契合了懵懂少年多尔戈鲁基的彷徨、迷惘与摇摆,但“一叶障目式”的写法却人为设置了障碍,大大妨碍了人物塑造、情节推进与可能挖掘的深度,进退失据。对金钱顶礼膜拜、追逐权力与孤独的少年,正映射了天下熙攘、皆为利往的众生相,但无论是迷途少年,还是双重性格的维尔西洛夫,抑或圣洁信徒马卡尔·多尔戈鲁基,都太浮于表面了,苍白而无血肉。
就不好看。每个章节都有想要表达的主题,连贯性不太强,连载感强烈。书名为“少年”最直接的是讲述少年阿尔卡其的成长,从自己私生子的身份开始以第一人称讲述。小说中不断提及“我的思想”是一种对自我的强调,因为他与父辈弱联系的生长环境,只能通过自我构建来完成一种肯定,但事实上所谓的思想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也通过经历证明了它是受影响和变化的。还是要结合俄罗斯当时的背景和陀氏本人在创作时的立场综合理解。(怪不得低分且看的人少)
太能逼逼叨叨了。他可能真的很寂寞。
这本书读的很累,首先因为这里面叙述的问题是当时俄罗斯社会正在趋向的一个问题,作者通过各方面去揭露这个问题,却没有想好解决的办法,在一片混乱中过于冗长,特别是大段的思想混乱的描写。第二也是这个译者岳麟简直是完全按照原句翻译,一点也不考虑中国人的阅读方式,一堆的的的的复句,还有一堆前言不搭后语的大长句子让人读不下去。第三这本书里面错字很多。加在一起三人很累。 这本书以一个思想还没成型的少年,而且从小受到虐待的畸形心态来感受俄罗斯社会,从金钱方面如遗产争夺,投机买卖,赌博钻营,敲诈勒索等,描绘了不论是贵族还是没落贵族,还是平民底层的金钱观念。从爱情方面,也是从多个维度,通过他的母亲,姐姐,妹妹和她喜欢的人来展现来各种不同让人惊讶的爱情。与作者一贯认识的相同,想要解决问的方法就是永恒的道德与宗教。
翻译极为难受
我以为读书过程中对主角产生的絮絮叨叨的感觉是错误的,看过书评发现好多人对这本书评价是有失陀翁水准。缺少一贯的深邃,真的有些磨磨唧唧,尤其是那封信,拿不拿出来,太烦了。
稳稳当当的看也就看完了,感觉比别的每页都有人崩溃大哭又狂笑琼瑶附体的几本还好些,人物立得住,细腻也准确,要死要活的爱情最后也没崩住还是来了但总是少了点,可看完我还是只想说一句:闲的你们…!啥啥不干,净作妖!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