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好学校的封面

好学校

[美] 理查德·耶茨

出版时间

2014-03-01

ISBN

9787532764099

评分

★★★★★
书籍介绍
书名中的“好学校”是一所虚构的康涅狄格州预备中学。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好学校”中的男孩毕业后就要立刻参军作战,老师们对于自身职业和所在学校的情感五味杂陈。尽管这是一所学校,可正如书中一名老师所说,这里“蕴藏了巨大的性能量”,学生如此,老师亦如此。从某种程度上,《理查德·耶茨作品:好学校》还延续了《革命之路》中探讨的主题:婚姻的脆弱不堪。丈夫残疾,妻子出轨,丈夫意欲自杀,却连自杀都无能为力。书名“好学校”无疑是最大的讽刺,读罢不禁令人唏嘘。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美国小说家,被文学史长期不公正对待的大师,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耶茨是“焦虑时代(the Age of Anxiety)的伟大作家”,也是美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代言人。他的处女作《革命之路》一推出即获成功,当年与《第22条军规》、《爱看电影的人》一同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随后他陆续写出《扰乱和平》(1975)、《复活节游行》(1976)、《好学校》(1978)、《年轻的心在哭泣》(1984)、《冷泉港》(1986),生前最后一部小说《不定时代》至今未能出版。 耶茨1926年出生于纽约州扬克斯市。三岁时,父母离婚。在大萧条时代,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在曼哈顿艰难度日,母亲酗酒、容易歇斯底里,“当他们饥饿难耐或等着被人再一次轰走时”,母亲却对着他们高声朗读《远大前程》。1944年从埃文中学毕业后,耶茨参了军,部分原因是他受海明威的影响,认为作家应该融入生活的洪流中,通过战斗,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他被派到法国。跟很多五十年代的年轻美国作家一样,他目睹了战斗。另外他患上了肺结核,短期疗养后康复。作为占领军一员在德国服役后,他回到纽约,并在那里结婚。1951年,利用部队因为他的肺结核病而发放的残疾补助金,他移居欧洲住了几年,在那里创作小说。他坐在租来房间里,不停地抽烟、不停地咳嗽,不停地写,一篇又一篇,但都失败了,《纽约客》拒绝了他的每一篇投稿。回国后,他先后在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 Rand)工作过。为付账单,他替人捉刀,代人写作。1962在布雷德洛夫作家创作班(Bread Loaf Writers' Conference)上,他绕场裸跑,宣称自己是弥赛亚;他走上菲茨杰拉德不成功的老路,去好莱坞写剧本。1963年他为时任司法部长的罗伯特·F·肯尼迪撰写发言稿,在约翰·肯尼迪遇刺后,他接受了依阿华大学作家创作班(正是保罗)的教职,但那一段经历并不愉快,又一个失败而已。1959年,他与妻子离婚,他的妻子得到了两个女儿的监护权。1961年,其极富盛名的处女作《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发表,引起轰动,与《第22条军规》、《看电影的人》一同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1962年首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出版,被评论界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他后来接连创作了长篇小说《扰乱和平》(Disturbing the Peace,1975)、《复活节游行》(The Easter Parade,1976)、《好学校》(A Good School,1978)、《年轻的心在哭泣》(Young Hearts Crying,1984)、《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r,1986)等。1992年秋,因为一次小手术所引起的并发症,66岁的耶茨去世于阿拉巴马州塔斯卡卢萨。 耶茨的长女现住纽约布鲁克林,她还在家里保存着父亲的骨灰。2001年,当耶茨去世九年,《纽约客》终于发表了一篇他的小说《运河》(The Canal)。也是这年,在作品绝版多年后,他的短篇小说集再版。太晚了,九年过去了,作者再也无法享受到些微的快乐,女儿摇摇骨灰盒说,“写得好,爸爸。” 耶茨的作品曾获《纽约时报书评》,《君子》,《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好评,有四本小说入选“每月一书俱乐部”。耶茨有“作家中的作家”以及“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之称,艺术风格影响了雷蒙德·卡佛、安德烈·杜波依斯等文学大家。美国很多作家都对耶茨赞誉有加,如著名黑色幽默作家科尔特·冯内古特。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人物线索太多太烦乱,对主角格罗夫的塑造也不算成功,结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动人的,年代背景多少形成了一点阻隔。
中学版的《革命之路》
Richard Yates所有的书都买了:)
所有的人其实都是一个充满了悲伤、焦虑、孤独的家伙。
耶茨耶茨!!!希望早日能看到你的全集!!
曾经读过耶茨的《十一种孤独》,这本《好学校》简介里说是名字本身是一种讽刺,但读到最后,我想,耶茨想要表达的并不是讽刺,而是一种喟叹,不论怎么样的时光都成为了过往。相比《十一种孤独》这本书温柔了很多,开头和结尾的第一人称的文字最显温柔,有穿越时光去回望父亲的沉默,有对过往的感谢,甚至于那几个在战争中死去的同学,那些好的或是不好的,都成为了过往。 整体来看,耶茨的这本书写的比较松散且零碎,人物出现的很多,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分辨,甚至中间部分有时候看起来都有点令人耐心不足。大概从学校即将倒闭开始,伴随着学生会主席上商船前的内容开始,渐入佳境,直至结尾。
😢
1.学校分为三种:好学校,坏学校,以及处在中间的滑稽学校。多塞特中学不幸是个滑稽学校,作者却故意冠之以“好学校”,从标题开始就践行讽刺。序里介绍了作者去往多塞特中学读书的始末,是一种道听途说的相信——相信那是一所好学校,相信男孩子进去之后能够有长足的发展,相信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正文作者选择用第三视角旁观自己在多塞特中心的经历,那些屈辱的,羞耻的,不堪的青春回忆。我向来佩服肯写自己故事的作者,因为面对过去的自己(尤其是一个有缺陷的自己)总是一件极其需要勇气的事。跋放在最末——这倒是非常新鲜——作者简述了后来的故事,有人在战争中失去,有人在成熟的长大变老,多塞特中学曾为幽暗回忆的漩涡2.印象最深的倒是父亲,在序和跋里都提到父亲拒绝唱歌的事,用词几乎一样,一种忧伤的复调,所有的一切已成往事。
相比之下 没有作者其它书好
这算是耶茨后期的作品了,平淡是真啊。虽然写的比《天命》晚,但可以算《天命》前传吧。